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包括叠合梁,所述叠合梁的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夹具,所述夹具内部开设有活动腔,所述夹具底部开设有夹腔,所述夹具的竖直截面呈U字型结构。本实用新型中,压板竖直截面呈锥型结构,不仅对两侧的第二限位块有一定的限位推动作用,而且提高了挤压时的稳定性,使得两侧的第二限位块向两边滑动,进而挤压两侧的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的设置,使得水平方向推力转变为竖直方向的压力,进而第一限位块向下挤压过程中受到限位板的作用,使得第一限位块挤推固定杆,进而固定杆推动插杆插进夹柱的限位孔里,限位板的设置,使得向下的压力,转变为水平的推力,提高夹具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主设计要求
1.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包括叠合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1)的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夹具(3),所述夹具(3)内部开设有活动腔(9),所述夹具(3)底部开设有夹腔(4),所述夹具(3)的竖直截面呈U字型结构,所述活动腔(9)顶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1),所述夹具(3)水平端滑嵌连接有压板(5),所述活动腔(9)的两侧均设置有配合第二限位块(11)使用的第一限位块(10),所述夹具(3)两侧均嵌设有配合第一限位块(10)使用的限位板(8),所述夹具(3)竖直端两侧均滑嵌有插杆(7),所述活动腔(9)内腔设置有固定杆(6)。
设计方案
1.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包括叠合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1)的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夹具(3),所述夹具(3)内部开设有活动腔(9),所述夹具(3)底部开设有夹腔(4),所述夹具(3)的竖直截面呈U字型结构,所述活动腔(9)顶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1),所述夹具(3)水平端滑嵌连接有压板(5),所述活动腔(9)的两侧均设置有配合第二限位块(11)使用的第一限位块(10),所述夹具(3)两侧均嵌设有配合第一限位块(10)使用的限位板(8),所述夹具(3)竖直端两侧均滑嵌有插杆(7),所述活动腔(9)内腔设置有固定杆(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1)的外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5)的竖直截面呈锥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块(11)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限位块(11)分别位于压板(5)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7)共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插杆(7)对称分布与夹具(3)竖直端两侧,并且其中一侧的多个插杆(7)的延伸端贯穿活动腔(9)与固定杆(6)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3)底部设置有配合夹腔(4)使用的夹柱(13),且夹柱(13)的外部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插杆(7)使用的限位孔(1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2)的竖直截面呈锯齿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10)位于第二限位块(11)与限位板(8)之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叠合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
背景技术
叠合梁是分两次浇捣混凝土的梁,第一次在预制场做成预制梁;第二次在施工现场进行,当预制梁吊装安放完成后,再浇捣上部的混凝土使其连成整体。叠合梁按受力性能又可为“一阶段受力叠合梁”和“二阶段受力叠合梁”两类,框架梁的横截面一般为矩形或T型,当楼盖结构为预制板装配式楼盖时,为减少结构所占的高度,增加建筑净空,框架梁截面常为十字形或花篮形,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常将预制梁做成T形截面,在预制板安装就位后,再现浇部分混凝土,即形成所谓的叠合梁。
然而现有的叠合梁,首先,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无法便于叠合梁的转运安装,大大降低了安装效率,不具有稳定性,大大延长了工期,浪费成本,其次,现有的叠合梁,在安装过程中,大多采用简单式搭接,不具有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包括叠合梁,所述叠合梁的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夹具,所述夹具内部开设有活动腔,所述夹具底部开设有夹腔,所述夹具的竖直截面呈U字型结构,所述活动腔顶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夹具水平端滑嵌连接有压板,所述活动腔的两侧均设置有配合第二限位块使用的第一限位块,所述夹具两侧均嵌设有配合第一限位块使用的限位板,所述夹具竖直端两侧均滑嵌有插杆,所述活动腔内腔设置有固定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叠合梁的外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压板的竖直截面呈锥型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限位块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压板两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插杆共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插杆对称分布与夹具竖直端两侧,并且其中一侧的多个插杆的延伸端贯穿活动腔与固定杆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夹具底部设置有配合夹腔使用的夹柱,且夹柱的外部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插杆使用的限位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连接块的竖直截面呈锯齿型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第二限位块与限位板之间。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压板竖直截面呈锥型结构,不仅对两侧的第二限位块有一定的限位推动作用,而且提高了挤压时的稳定性,使得两侧的第二限位块向两边滑动,进而挤压两侧的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的设置,使得水平方向推力转变为竖直方向的压力,进而第一限位块向下挤压过程中受到限位板的作用,使得第一限位块挤推固定杆,进而固定杆推动插杆插进夹柱的限位孔里,限位板的设置,使得向下的压力,转变为水平的推力,提高夹具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2、本实用新型中,叠合梁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竖直截面呈锯齿型结构,当两个叠合梁连接时,利用锯齿之间的啮合力,使得叠合梁之间的连接更具有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叠合梁;2、连接块;3、夹具;4、夹腔;5、压板;6、固定杆;7、插杆;8、限位板;9、活动腔;10、第一限位块;11、第二限位块;12、限位孔;13、夹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3,用于叠合梁的转运夹具,包括叠合梁1,叠合梁1的底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夹具3,夹具3内部开设有活动腔9,夹具3底部开设有夹腔4,夹具3的竖直截面呈U字型结构,活动腔9顶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1,夹具3水平端滑嵌连接有压板5,活动腔9的两侧均设置有配合第二限位块11使用的第一限位块10,夹具3两侧均嵌设有配合第一限位块10使用的限位板8,限位板8的设置,使得向下的压力,转变为水平的推力,提高夹具3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夹具3竖直端两侧均滑嵌有插杆7,活动腔9内腔设置有固定杆6。
进一步的,叠合梁1的外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连接块2的设置,提高了叠合梁1之间的连接的快捷性。
进一步的,压板5的竖直截面呈锥型结构,对两侧的第二限位块11有一定的限位推动作用,提高了挤压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第二限位块11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限位块11分别位于压板5两侧,更好的保证了压板5向上推时,向上的推力转化为水平的推力。
进一步的,插杆7共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插杆7对称分布与夹具3竖直端两侧,并且其中一侧的多个插杆7的延伸端贯穿活动腔9与固定杆6固定连接,大大提高了转运效率。
进一步的,夹具3底部设置有配合夹腔4使用的夹柱13,且夹柱13的外部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插杆7使用的限位孔12,限位孔12与插杆7的配合使用,提高了安装连接时的快捷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安装效率。
进一步的,连接块2的竖直截面呈锯齿型结构,利用锯齿之间的啮合力,使得叠合梁1之间的连接更具有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块10位于第二限位块11与限位板8之间,更好的提高了运动时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夹柱13置于叠合梁1的夹腔4位置处,向上扣合夹柱13,使得夹柱13的顶部挤压压板5,压板5竖直截面呈锥型结构,对两侧的第二限位块11有一定的限位推动作用,提高了挤压时的稳定性,使得两侧的第二限位块11向两边滑动,进而挤压两侧的第一限位块10,第一限位块10的设置,使得水平方向推力转变为竖直方向的压力,进而第一限位块10向下挤压过程中受到限位板8的作用,使得第一限位块10挤推固定杆6,进而固定杆6推动插杆7插进夹柱13的限位孔12里,限位板8的设置,使得向下的压力,转变为水平的推力,提高夹具3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当两个叠合梁1与之间连接时,叠合梁1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且连接块2的竖直截面呈锯齿型结构,利用锯齿之间的啮合力,使得叠合梁1之间的连接更具有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4143.0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1(四川)
授权编号:CN209723646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E04G21/16
专利分类号:E04G21/16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泸州市兴泸远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泸州市兴泸远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云溪东路二段223号
发明人:邱峰;李懋;张强;黄润全;梁晨
第一发明人:邱峰
当前权利人:泸州市兴泸远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