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学作文;真实性;虚构
作者简介:吴晓光,任教于江苏苏州市吴中区郭巷中学。
对中学生的作文评判标准,概括地说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在中学作文教学活动中,评判思想标准,现在特别讲究文章的“真”。追求”“真”、“善”、“美”,是一切作品的思想标准,其中的“真”,是“善”、“美”的基础。所以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就反对学生在作文中采用虚构的方式进行作文写作,他们认为这样的写作是违背“真”、“善”、“美”的思想标准,对语文教育所承担的思想性教育也是不利的。他们认为,学生作文要写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符合文章的真实性原则,符合文章的“真”、“善”、“美”的道德标准。
笔者对这个困扰语文作文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对中学生作文中的真实性标准进行界定,以指导语文的作文教学实践的提高。
一、中学生作文标准的追求“真”的历史渊源
我们的文章,从古到今都赋予了它社会功能,“文以载道”思想是写作的基本目的。道德文章,就是坚持文章的思想标准第一的原则。文章要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要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的道德文化标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例外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无论是六朝的绮丽骈文,还是古朴的唐代散文,文风的改变,都是社会风气改变的体现。它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真实风貌。这也正是文章的价值存在的一个主要方面。追求文章的“真”,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它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学生的作文教育也是要符合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要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时,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文章要担负起歌颂我们伟大的红色政权,歌颂英雄的中华儿女,这种对英雄时代唱的赞歌,是我们对英雄崇拜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样颂歌式的文章,就是对“真”的追求。
文革十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崎岖曲折的道路,困难时期,我们的文章担负起的社会责任,它要求我们的文章在困难时期起到一个激励作用,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要求我们的文章塑造英雄,来带领我们走出困境,文章中出现了“高大全”英雄人物形象,出现了没有个性的口号式的作文文风,这种文风,是那个时代风貌的体现,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追求那个特定时代的“真”。现在我们欣赏的文革时期的红色经典作品,难道不是烙印上那个时代真实风貌的生动写照吗?
走进新时代,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的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国家的综合国力空前强盛,这为我们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平台。我们的作文教学,追求作文的“真”,也从抒写社会的集体思想,转变到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追求“真”,是我们一贯的标准,但各个时期对“真”的诠释,是随时代变化而其内涵发生变化。现代我们追求的作文真实性,是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
二、现在学生作文的失真原因
中学生作文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正如上面所谈的,文章对“真”要求,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学生的作文不能反映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尚,那就是失真。我们知道,文风的转变与时代的变化,有时是不同步的,学生作文中,还遗留着文革式的口号文风,必然对作文的求真带来负面影响。学生作文中,漂亮空洞的政治口号式作文比比皆是。他们的作文只是政治口号的图解,通过一个没有变化发展的像“卡通”式的人物来诠释,学生作文中,崇拜英雄、崇拜名人,在文章中对名人名言的引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不惜编造名人名言来达到这种效果。这种造假文风是病垢文风,我们必须把它清除。这种文章的失真原因是文风与时代错位的结果。
现实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追求功利性,世风的浮躁也是造成中学生作文失真的原因。学生的写作,他不去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是通过背诵范文的方式,把别人的情感硬说成自己的情感,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无病呻吟的文章,怎么会有真情实感呢?
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也是造成作文失真的原因。学校教育受到升学率的影响,他们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全部的学生生活都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没有时间接触大社会,这种枯燥的生活阻碍了学生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他们只能借鉴书本的知识,矫情造作,编造出虚情假意的作文来。
三、中学作文求“真”,就是追求文章是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
作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东西,失去了这个基本功能,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有感而发,是写作的目的,也是写作成功的不二法门。如上所说,学生文章的失真原因归结起来只有一条,那就是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作文者反映事物的方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可以写成各种文学样式。但是必须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因此,作文的求真是求文章的真情,它不排除虚构的写作手法。
鲁迅先生曾经阐述过文章真实性的问题,他说:所谓真实性“它不必是曾有的,但必须是会有的”。从这个论断中我们可以知道两点。第一点是作文是可以虚构的,它不必是曾经发生过的;第二点是这种虚构必须要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规律性,必须是会有的,如果违反生活逻辑规律性的虚构,那就是文章的失真,这种虚构是反生活的,是不允许的。因此,要“求真”写作,必须深入生活,品味生活。掌握学生生活的逻辑规律性。作文只有抒写自我、抒写性灵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只有投入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率性地写生活、捕捉真实的人生,是中学生作文的关键。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来源于学生生活,但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照搬,应该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浓缩、发展。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按照生活的逻辑规律性大胆的虚构。这种虚构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本来面目的反映。
四、允许中学作文虚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的作文教育也不例外的围绕着这一目标推进。正如上所说,学生的作文是反映学生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源泉,学生品味生活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但是,在教学为考试而教学的模式下,我们的作文教学方向背离了“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而纯粹传授学生写作技巧,背诵范例作文,这样,学生的作文思维定势严重。
一个年级的学生作文,都是别人情感的复述,内容陈旧虚假、形式雷同,写法单调,语言干瘪乏味,从内容到形式,几乎千变一律,如写慈母深情的,无非是母亲雨天送伞,自己从中体会到母爱。这样的作文毫无新意。全年级的作文几乎都像一个人所写。用几乎相同的笔调,几乎相同的语言,几乎相同的结构,营造几乎相同的意境。这样的作文教学,怎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个性,具有独创意识的学生呢?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摒弃这样束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要倡导学生抒发自己身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作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念,准确、明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允许学生必要的虚构。譬如:同样写慈母深情,母亲送伞这一个俗套的老题材,有同学就虚构了对母亲送伞这一个行为不理解,怕同学认为自己依恋母亲,没有长大,缺乏独立性。反对母亲为自己送伞。但最后被母亲的真情所感动,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这样的虚构,既符合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要求独立的人格规律,又使文章生动有趣,一波三折。更能表现自己对母爱的体念。这样的虚构,就是对文章“真”的追求,又是表现了文章的独创新。
虚构是想象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艺术创作典型化的基本手法之一。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中学生作文中虚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作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中学生作文中允许虚构,它和作文的“求真”要求是高度一致的。作文的源泉是社会生活,而虚构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社会生活的精华。一切文艺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参考文献:
[1]张利群.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国绶.鲁迅论稿[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郭巷中学
邮编:215124
DiscussionofAuthenticityinMiddleSchoolStudents’Writing
WUXiaoguang
Abstract:“Authenticity”isthebasicrequirementformiddleschoolstudents’writing.“Authenticity”isnotonlytheideologicalcriterionofwriting,butalsotheartcriterionofwriting.Theprocessofpursingauthenticityisaprocessofpursingart.Writingfictionsisawaytopursueauthenticityinwriting.
Keywords:middleschoolwriting;authenticity;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