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奥利亚罗非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罗非鱼,奥利,成活率,标记,性别,线粒体,增重。
奥利亚罗非鱼论文文献综述
万松良,厕金华,任炳琛,魏志宇,张艳红[1](2018)在《奥利亚罗非鱼(WZ♀)×尼罗罗非鱼(XY♂、YY♂)杂交子代的性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两口4m×2m×1.5m的水泥池中各放入体质量1.4~1.5kg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XY♂)1尾,体质量0.4~0.6kg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WZ♀)7尾和4尾,每尾注射0.5个鲤脑垂体(PG)悬浮液催产。另在池塘内两口1.5m×1m×1m的32目网箱中各放入体质量1kg左右的雄尼罗罗非鱼(YY♂)1尾,然后分别放入体质量0.4~0.6kg的雌奥利亚罗非鱼(WZ♀)2尾和1尾,未注射催产剂。各箱配组繁苗20d后,移走亲本,将子代单独饲养至性别鉴定,分析杂交子代的性比,以判断子代中WY型罗非鱼的性别。结果测得3组WZ♀×XY♂的子代性比(雌雄比)分别为:114∶111、40∶164和4∶16,1组WZ♀×YY♂的子代性比为3∶503。卡方分析表明,前3组中有两组子代性比与1∶3的期望值相吻合(P>0.089和P>0.79),一组不吻合(P<0.001);后1组的子代性比与0∶N的期望值相吻合(P=0.92)。实验结果推断WY型罗非鱼为雄性,通过探讨导致少数实验值偏离理论值的原因,认为目前构建WY♀-YY♂超雄罗非鱼自繁体系不可行。(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樊征[2](2018)在《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s),口孵非鲫属(Oreochromis)。罗非鱼由于其肉质鲜美且无肌间刺,一直以来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据FAO统计罗非鱼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养殖鱼类,中国是世界上罗非鱼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口孵非鲫属中有将近70种,但是只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以及其杂交品种广泛应用于渔业生产。由于罗非鱼生长具有显着的性别二态性,雄鱼比雌鱼生长快,因此在生产上更倾向于生产全雄罗非鱼。传统的全雄罗非鱼生产途径有激素处理和杂交。然而激素处理会造成环境的极大污染,且激素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杂交育种常用的是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进行杂交,由于缺少准确的分子标记只能依靠测交来鉴定亲本基因型,费时费力,成本高昂。目前生产上仅尼罗罗非鱼具有可以准确鉴定其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对于奥利亚罗非鱼虽然有个别有关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报道,但几乎没有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分子标记。因此开发奥利亚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对于生产全雄罗非鱼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作为近缘种,基因组相似度高达95%以上,却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系统。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系统为雄性异配的XX/XY型,而奥利亚罗非鱼为雌性异配的ZZ/ZW型。尼罗罗非鱼的性染色体是LG(linkage group)23,在一些品系中也有报道认为其性染色体为LG1。奥利亚罗非鱼在LG3上具有一个的雌性性别决定位点,在LG1上具有一个雄性性别决定位点,且雌性位点上位作用于雄性位点。研究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及性别决定基因有助于深入解析丽鱼科鱼类的快速成种及适应性辐射等进化生物学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通过对F2代群体93条个体和两个亲本利用SLAF测序进一步证实奥利亚罗非鱼的性染色体位于LG3,锁定了性别决定候选区间。结合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在性别决定候选区间内部筛选ZZ和WW基因组序列差异较大的结构变异(例如插入、缺失)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5对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对236尾F2代个体进行验证,计算吻合率,进一步确定性别决定区间。另外,补充和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全雄罗非鱼的方案。具体结果如下:1.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利用ZZ雄鱼(编号为67958)和ZW雌鱼(编号为67013)两个亲鱼交配,得到F1代个体,并采取了叁种繁殖方案获得F2代群体。第一种方案是将ZW雌鱼和经芳香化酶抑制剂Fetrozole处理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9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3:1,基因型比为1(WW):2(ZW):1(ZZ)的后代,该群体主要用于SLAF测序。第二种是将ZZ雄鱼和ZW雌鱼进行繁殖,得到10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1(ZW):1(ZZ),该群体主要用来验证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第叁种组合是将WW超雌鱼与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40条后代,全为雌鱼且基因型比例为1(ZW):1(WW),该组合主要目的是构建WW维持系,获得大量的WW后代。2.通过SLAF测序数据锁定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区间。利用奥利亚罗非鱼93尾F2代个体及其亲本进行SLAF测序,共得到499.59 Mreads数据,开发得到822,487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标签230,795个。共有以下8种类型:ab×cd,ef×eg,hk×hk,lm×ll,nn×np,aa×bb,ab×cc和cc×ab。对本实验来说,因为亲本的基因型为ZW×ZW,因此选择hk?×?hk多态性标签作为适合群体的有效标签,一共有14,458个。通过对性别决定区间进行QTL定位,将其性别决定区间锁定在LG3b染色体,具体区间为0–7,319,395之间,约7.3Mb。3.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的分析结果,在SLAF测序得到的性别决定区间内ZZ和WW基因组序列存在结构差异的位置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验证。从200对引物中筛选得到了5个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命名Marker1-5。其中Marker-1和Marker-2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叁种基因型,Marker-3、Marker-4和Marker-5可以区分ZZ和ZW,但无法区分ZW和WW两种基因型。将上述分子标记分别在236个个体中进行PCR扩增验证,发现Marker-1和Marker-2与在所有个体中均与性别完全连锁,而Marker-3,4,5均存在基因型和性别表型不一致的情况,Marker-3和Marker-4有一条不吻合,Marker-5有两条不吻合。4.收窄性别决定区间,寻找性别决定候选基因。根据5个与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在性别决定区间中的位置关系,以2017年NCBI公布的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为参考,画出分子标记在奥利亚罗非鱼LG3染色体中的位置示意图。性别决定区间位于LG3b上0-3,649,243之间,将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统计分子标记在103尾F2代个体中与性别的吻合率,利用JoinMap4.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Marker-1和Marker-2与的吻合率为100%,与性别完全吻合。Marker-3与Marker-4的吻合率为99.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cM(厘摩),Marker-5的吻合率为98.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cM。5.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WW超雌鱼方案。利用筛选得到的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基因型的分子标记Marker-1和Marker-2,可以获得大量的WW超雌鱼,完善了基因型为WY的遗传全雄罗非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体实施方案。1)通过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处理ZZ(♂)×ZW(♀)后代,分子标记筛选出ZW(♂)雄鱼。2)利用分子标记筛选ZW(♀)×ZW(♂)繁殖后代,可以得到WW(♀)超雌鱼。3)通过WW(♀)×YY(♂)杂交可以得到大量全雄WY奥尼杂交鱼。4)也可利用WW(♀)×ZW(♂)可以建立WW超雌鱼的维持系,获得更多的WW个体用于生产。至此,我们可得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生产所有的杂交基因型的罗非鱼例如ZX、ZY、WX和WY,可用于生产和性染色体转化及进化等方面的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筛选出了5个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补充和完善了全雄罗非鱼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体系。将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2)
何福玲,凌正宝,肖俊,郭忠宝,钟欢[3](2017)在《两个人工选择奥利亚罗非鱼群体系统发育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人工选择偏好对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人工选育及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两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那马群体和武鸣群体)各70尾个体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序列、Co I基因和Cytb基因进行测序及系统进化研究,并选用20对微卫星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D-loop区序列两个群体共检测出32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6个;基于Co I基因共检测出23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16个;基于Cytb基因共检测出14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10个。基于D-loop区序列、Co I基因和Cytb基因单倍型分别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武鸣群体和那马群体的个体交错在一起,地理差异不明显,且采用NJ法和ME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进化拓扑结构基本相似。20对微卫星引物均能在奥利亚罗非鱼中获得稳定有效的扩增条带,其中有18个微卫星位点呈多态性;那马、武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6.5000和7.944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是3.9857和4.7268,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123和0.7752,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9614和0.9711、平均Nei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017和0.7636,均表现为武鸣群体略高于那马群体。两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在不同微卫星位点间差异明显,其变化范围为0.0173(GM241)~0.2318(UNH868),平均0.0997;从单群体近交系数(Fis)和总群体近交系数(Fit)来看,所有微卫星位点的数值均为负值。【结论】经短期人工选择的武鸣群体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较被长期人工选择的那马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即短期内的不同人工选择偏好对线粒体DNA的遗传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4](2016)在《“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依托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系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9号 邮政编码:214081联系人:杨弘联系电话:0510-85550252 电子邮箱:yangh@ffrc.cn以该品种作为母本,生产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报》期刊2016-08-22)
黄培玲,刘邦辉,方彰胜,陈红,王广军[5](2016)在《不同组合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的繁育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co aureus)(♂)各分成2组:完全符合标准组(NⅠ、AⅠ)、基本符合标准组(NⅡ、AⅡ),将它们进行1对1杂交,形成4个不同组合的尼奥鱼:NⅠ×AⅠ、NⅠ×AⅡ、NⅡ×AⅠ、NⅡ×AⅡ。结果表明:4个不同组合中,NⅠ×AⅠ组合子代的雄性率稳定在93.0%左右,优于NⅡ×AⅠ,显着高于NⅠ×AⅡ、NⅡ×AⅡ(P<0.05);成活率的结果类似。生长比较数据显示:NⅡ×AⅠ生长最快,NⅠ×AⅠ次之,且均高于其他2组(P<0.05)。由结果可知,在生产中使用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NⅠ×AⅠ组合,在制备高雄性尼奥杂交鱼NⅡ×AⅠ方面亦颇具潜力。(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华彦宇,唐丽宁,孙蕾,文衍红,黄凯[6](2016)在《饲料中不同V_A水平对奥利亚罗非鱼幼鱼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初始体重为(11±0.05)g的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co aureus)幼鱼5组,分别投喂V_A含量为0、2 000、4 000、6 000、8 000 IU/kg的等能等氮饲料56 d。通过测定其增重率、成活率、饲料系数等指标,研究饲料中不同V_A水平对奥利亚罗非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4、5组的成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第2、3组的成活率也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成活率最高在第4组(97.78%±1.92%)。第3、4组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第2、5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增重率最高也在第4组(309.34%±6.54%)。第3、4、5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第2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系数最低为第4组(1.59±0.02)。综上,建议奥利亚罗非鱼饲料中V_A最适添加量为6 000 IU/kg干饲料,这样既能促进其生长,又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养殖与饲料》期刊2016年04期)
强俊,杨弘,徐跑,何杰,马昕羽[7](2015)在《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生长性能与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与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杂交进行配组,分别对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纯繁与正反交后代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并且研究了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水平与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4组F1罗非鱼饲养100 d后,吉富罗非鱼纯繁组F1特定生长率最高(P<0.05),吉富罗非鱼奥利亚正反交组合无显着差异(P>0.05),奥利亚纯繁组F1特定生长率最低(P<0.05)。同时,奥利亚纯繁组F1的饲料转化率、肝体比与内脏比指数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各实验组水分、灰分与粗蛋白含量间无显着差异(P>0.05),吉富纯繁组F1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合(P<0.05)。奥利亚纯繁组F1的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与氨基酸总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4组F1的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的标准。吉富纯繁组F1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反交组合与奥利亚纯繁组F1(P<0.05)。肌肉FAS、LPL、HSL和G6PD mRNA水平与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FAS与G6PD mRNA水平与肌肉脂肪含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61 5(P<0.01)和0.538 7(P<0.05);LPL和HSL mRNA水平与肌肉脂肪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2 5(P<0.01)和0.562 4(P<0.05)。研究结果表明,奥利亚纯繁组F1的生长与肌肉营养成分明显劣于其他实验组,证明杂交能够提高后代的生长性能,改良肌肉品质,增加选育的综合效果。同时,吉富罗非鱼奥利亚正反交组合间LPL与G6PD mRNA水平间无显着差异(P>0.05),增加肌肉脂肪含量有助于提高LPL和HSL mRNA表达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强俊,杨弘,马昕羽,王辉,徐跑[8](2015)在《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自繁与杂交F_1遗传特性与抗病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繁育4组F1,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4组罗非鱼饲养100 d后,运用"加性-显性"遗传分析模型,分析了4组F1罗非鱼8个生长相关性状杂种优势、遗传效应以及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F1群体平均优势为0.129 4~0.368 4。除尾柄长超亲优势较大外,其他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较小或表现出负向超亲优势。(2)8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B)为0.714 2~0.995 3,表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性状的遗传变异影响极显着(P<0.01)。除尾柄长外,其他性状的狭义遗传率(HN)介于0.469 4~0.737 9,表明加性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比率较高。(3)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尾柄长、尾柄高性状之间表型相关在0.776 6~0.999 7范围内,而遗传相关在0.994 1~1.000 0之间,表明这些性状间都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取样结束后,采用3.95×106CFU/m L的海豚链球菌菌液进行腹腔感染,吉富罗非鱼自繁组F1代12 h后出现死亡,而奥利亚罗非鱼自繁组F1192 h后才出现死亡。384 h后,吉富罗非鱼自繁组F1死亡率为40%,正反交组F1分别为20%和23.3%,奥利亚罗非鱼自繁组F1死亡率最低,为6.67%。研究结果表明,除尾柄长外,杂交F1的其他性状不具备超亲优势,然而杂交可以提高选育后代的抗病力。(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肖俊,周毅,陈文治,钟欢,唐瞻杨[9](2014)在《奥利亚罗非鱼Piwi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Piwi基因是影响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的重要因子。通过设计特异引物,以奥利亚罗非鱼的精巢R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了两种基因序列,分别长2 571 bp和3 204 bp。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两个片段与尼罗罗非鱼的Piwil-1和Piwil-2相似性都达到99%。通过翻译,Piwil-1和Piwil-2的蛋白序列具有典型的PAZ和Piwi结构域。因此,这两个基因为奥利亚罗非鱼的Piwil-1和Piwil-2基因。另外,生物信息学分析也表明Piwil-1和Piwil-2在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上十分相似,说明在奥利亚罗非鱼基因组中这两个基因分化时间则较短。本研究为后续研究鱼类生殖机理和罗非鱼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许鹏,张延华,马国红,王秉利[10](2014)在《奥利亚罗非鱼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平均体质量为(45.35±0.21)g的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co aureus)240尾,随机分配到12个网箱中,试验分为4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尾鱼,以不同的投喂频率(一天3次、一天2次、两天3次和一天1次)持续饲喂60d,探讨了投喂频率对奥利亚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的增加,显着提高了奥利亚罗非鱼增重率(WGR)与特定生长率(SGR)(P<0.05),对饲料系数无显着影响(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减少,幼鱼脏体指数显着升高,一天1次与两天3次频率组显着高于其余2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奥利亚罗非鱼全鱼水分与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P<0.05)。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也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逐渐上升,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营养成分,奥利亚罗非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一天3次。(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4年23期)
奥利亚罗非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s),口孵非鲫属(Oreochromis)。罗非鱼由于其肉质鲜美且无肌间刺,一直以来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据FAO统计罗非鱼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养殖鱼类,中国是世界上罗非鱼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口孵非鲫属中有将近70种,但是只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以及其杂交品种广泛应用于渔业生产。由于罗非鱼生长具有显着的性别二态性,雄鱼比雌鱼生长快,因此在生产上更倾向于生产全雄罗非鱼。传统的全雄罗非鱼生产途径有激素处理和杂交。然而激素处理会造成环境的极大污染,且激素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杂交育种常用的是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进行杂交,由于缺少准确的分子标记只能依靠测交来鉴定亲本基因型,费时费力,成本高昂。目前生产上仅尼罗罗非鱼具有可以准确鉴定其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对于奥利亚罗非鱼虽然有个别有关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报道,但几乎没有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分子标记。因此开发奥利亚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对于生产全雄罗非鱼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作为近缘种,基因组相似度高达95%以上,却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系统。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系统为雄性异配的XX/XY型,而奥利亚罗非鱼为雌性异配的ZZ/ZW型。尼罗罗非鱼的性染色体是LG(linkage group)23,在一些品系中也有报道认为其性染色体为LG1。奥利亚罗非鱼在LG3上具有一个的雌性性别决定位点,在LG1上具有一个雄性性别决定位点,且雌性位点上位作用于雄性位点。研究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及性别决定基因有助于深入解析丽鱼科鱼类的快速成种及适应性辐射等进化生物学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通过对F2代群体93条个体和两个亲本利用SLAF测序进一步证实奥利亚罗非鱼的性染色体位于LG3,锁定了性别决定候选区间。结合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在性别决定候选区间内部筛选ZZ和WW基因组序列差异较大的结构变异(例如插入、缺失)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5对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对236尾F2代个体进行验证,计算吻合率,进一步确定性别决定区间。另外,补充和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全雄罗非鱼的方案。具体结果如下:1.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利用ZZ雄鱼(编号为67958)和ZW雌鱼(编号为67013)两个亲鱼交配,得到F1代个体,并采取了叁种繁殖方案获得F2代群体。第一种方案是将ZW雌鱼和经芳香化酶抑制剂Fetrozole处理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9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3:1,基因型比为1(WW):2(ZW):1(ZZ)的后代,该群体主要用于SLAF测序。第二种是将ZZ雄鱼和ZW雌鱼进行繁殖,得到10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1(ZW):1(ZZ),该群体主要用来验证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第叁种组合是将WW超雌鱼与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40条后代,全为雌鱼且基因型比例为1(ZW):1(WW),该组合主要目的是构建WW维持系,获得大量的WW后代。2.通过SLAF测序数据锁定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区间。利用奥利亚罗非鱼93尾F2代个体及其亲本进行SLAF测序,共得到499.59 Mreads数据,开发得到822,487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标签230,795个。共有以下8种类型:ab×cd,ef×eg,hk×hk,lm×ll,nn×np,aa×bb,ab×cc和cc×ab。对本实验来说,因为亲本的基因型为ZW×ZW,因此选择hk?×?hk多态性标签作为适合群体的有效标签,一共有14,458个。通过对性别决定区间进行QTL定位,将其性别决定区间锁定在LG3b染色体,具体区间为0–7,319,395之间,约7.3Mb。3.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的分析结果,在SLAF测序得到的性别决定区间内ZZ和WW基因组序列存在结构差异的位置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验证。从200对引物中筛选得到了5个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命名Marker1-5。其中Marker-1和Marker-2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叁种基因型,Marker-3、Marker-4和Marker-5可以区分ZZ和ZW,但无法区分ZW和WW两种基因型。将上述分子标记分别在236个个体中进行PCR扩增验证,发现Marker-1和Marker-2与在所有个体中均与性别完全连锁,而Marker-3,4,5均存在基因型和性别表型不一致的情况,Marker-3和Marker-4有一条不吻合,Marker-5有两条不吻合。4.收窄性别决定区间,寻找性别决定候选基因。根据5个与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在性别决定区间中的位置关系,以2017年NCBI公布的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为参考,画出分子标记在奥利亚罗非鱼LG3染色体中的位置示意图。性别决定区间位于LG3b上0-3,649,243之间,将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统计分子标记在103尾F2代个体中与性别的吻合率,利用JoinMap4.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Marker-1和Marker-2与的吻合率为100%,与性别完全吻合。Marker-3与Marker-4的吻合率为99.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cM(厘摩),Marker-5的吻合率为98.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cM。5.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WW超雌鱼方案。利用筛选得到的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基因型的分子标记Marker-1和Marker-2,可以获得大量的WW超雌鱼,完善了基因型为WY的遗传全雄罗非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体实施方案。1)通过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处理ZZ(♂)×ZW(♀)后代,分子标记筛选出ZW(♂)雄鱼。2)利用分子标记筛选ZW(♀)×ZW(♂)繁殖后代,可以得到WW(♀)超雌鱼。3)通过WW(♀)×YY(♂)杂交可以得到大量全雄WY奥尼杂交鱼。4)也可利用WW(♀)×ZW(♂)可以建立WW超雌鱼的维持系,获得更多的WW个体用于生产。至此,我们可得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生产所有的杂交基因型的罗非鱼例如ZX、ZY、WX和WY,可用于生产和性染色体转化及进化等方面的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筛选出了5个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补充和完善了全雄罗非鱼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体系。将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奥利亚罗非鱼论文参考文献
[1].万松良,厕金华,任炳琛,魏志宇,张艳红.奥利亚罗非鱼(WZ♀)×尼罗罗非鱼(XY♂、YY♂)杂交子代的性比分析[J].水产学杂志.2018
[2].樊征.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D].西南大学.2018
[3].何福玲,凌正宝,肖俊,郭忠宝,钟欢.两个人工选择奥利亚罗非鱼群体系统发育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7
[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N].中国渔业报.2016
[5].黄培玲,刘邦辉,方彰胜,陈红,王广军.不同组合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的繁育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6
[6].华彦宇,唐丽宁,孙蕾,文衍红,黄凯.饲料中不同V_A水平对奥利亚罗非鱼幼鱼生长的影响[J].养殖与饲料.2016
[7].强俊,杨弘,徐跑,何杰,马昕羽.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生长性能与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J].中国水产科学.2015
[8].强俊,杨弘,马昕羽,王辉,徐跑.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自繁与杂交F_1遗传特性与抗病力分析[J].水产学报.2015
[9].肖俊,周毅,陈文治,钟欢,唐瞻杨.奥利亚罗非鱼Piwi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14
[10].许鹏,张延华,马国红,王秉利.奥利亚罗非鱼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