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天主教士论文-刘国鹏

在华天主教士论文-刘国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在华天主教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京代牧区,浦东,刚恒毅,惠济良

在华天主教士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鹏[1](2018)在《从民国时期第一任南京本土代牧的产生看在华天主教本地化的挑战与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1927年,第一任驻华宗座代表刚恒毅就曾根据天主教会的"本地化"精神,提出将隶属南京代牧区的上海浦东地区划归中国神职人员管理;迨至1929年,时南京代牧区助理代牧惠济良(Auguste Haouisée,1877-1948,S.J.)向传信部建议将老的南京代牧区一分为二,新成立一南京本土代牧区,后者划归本土神职人员管理。1931年,刚恒毅在认真考察完惠济良1929年的新建议后,对后者的建议表示认同,从而放弃之前成立浦东本土代牧区的提议。在新的南京本土代牧的人选中,1933年曾经过前后两轮推荐,最终由第二轮的候选人之一、《教务杂志》主编徐宗泽胜出。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南京政府、法国、梵蒂冈叁方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法国保教权的从中作梗,这一本土南京代牧的人选最终胎死腹中,而改为由上海代牧区惠济良代牧担任即将成立的南京本土代牧区宗座署理,这样便可在中、梵、法叁方之间维持一个平衡。这一尴尬的过渡性处境,直至1936年于斌被任命为第一任南京本土代牧区主教,才最终使得该代牧区结出本地化的硕果。(本文来源于《基督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陈文源[2](2018)在《清中叶天主教在华乡村传播策略与管理模式——读鲁之裕《请除天主异教奏折》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中叶,鲁之裕上书《请除天主异教奏折》,反映了当时天主教在华传播的策略与组织形式,相关内容可以在传教士鲁日满的账本及福安教案的审讯记录得到一定程度的佐证。通过反教的士大夫、传教士、教徒的言论与记录互证,说明天主教在华城乡传播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利用又排斥,吸纳信徒,建立起主教、传道员、会长叁级管理的组织架构。这一组织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某些地区,有时会长可能兼当传道员的角色。(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侯杰[3](2018)在《《调适与应对:天主教婚姻家庭伦理在华处境研究》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有关中国天主教的研究中,本地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它既与天主教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处境、未来走向等问题密不可分,又反映出天主教与中国宗教、社会、文化、习俗的相遇和对话等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要想解决好这样一个在天主教和基督教等要共同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议题也并非易事。机遇和挑战并存。赵秀丽博士在这部《调适与应对:天主教婚姻家庭伦理在华处境研究——以天津〈益世报〉为中心的考察》中,(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18年02期)

王硕丰[4](2017)在《天主教在华传教之合儒路线——以《圣经直解》、《儒教实义》、《古新圣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都曾面临本土化的问题,即如何与中国宗教文化相协调。佛教体系在中国尚未完善时,僧侣们不得不从中国原有的语言文化中为外来知识寻找立足点。在中国译述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就采取了与儒家《孝经》相仿的体例。不论译经还是解释教义,僧侣们都需要运用中国本土哲学和道德传统词汇,所谓"格义"风行一时。公元16世纪末,以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为代表的天主教传教士开始入华传教。(本文来源于《中国天主教》期刊2017年02期)

周东华[5](2016)在《利玛窦与天主教在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主教于晚明进入中国时的受容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究的热点,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是,中国第一个天主教徒是谁?其因何信仰天主教?对此问题,此前的研究着作鲜有涉及。在2015年9月澳门大学举办的学术会议上,笔者作了有关明末清初天主教与儒家如何处置麻风病患的报(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11-15)

李晓东[6](2016)在《从“文化融入”到“文化圈筑”——近代天主教在华的发展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天主教在华发展的整体局势发生了变迁。早期"文化融入"的理念逐步被放弃,借助近代东西方冲突所带来的特权与优势,天主教在华开始转向"文化圈筑"。这一转变一方面促使天主教在华实现高速发展,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另一方面,"文化圈筑"进一步强化了天主教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构筑了一种新的文化势力,并由此奠定近代以后天主教在华的基本格局。(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季国良[7](2015)在《近代外国天主教会组织在华建筑活动及其空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众多外国天主教会组织(修会、差会)继晚明以来之余续在中国传教。建筑是其传教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筑活动是其传教活动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以教堂为主,延及修院、学校、医疗,乃至科学事业等建筑。其建筑遍及华夏,但区域分布、城乡分布并不平衡,形成了自己的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5年03期)

叶原[8](2013)在《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圣像画的改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与中国本土文明全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明清之际天主教在华传播势必遭遇到诸多语言、观念上的隔阂、冲突。尤其是古代中国文化长期高于周边地区,造成中国在面对异质文化时易产生抵制他者的文化优越感。在此情况下,诉诸视觉媒介的圣像画便成为传教士吸引中国人关注,借以争取皈依者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13年12期)

赵菡[9](2013)在《从霸主到圣人—晚明在华耶稣会士中文着译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天主教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Ⅲ of Macedon, Alexander the Great,356-323BC)是西方历史上最着名的军事家。在33年的有限生涯中,他征服了波斯,成为希腊世界的领袖,将马其顿的疆土扩大到印度恒河流域。作为一个史不绝书、享有盛誉的历史人物,亚历山大大帝一直是各种史传、传奇、小说钟情的主角,同时也是最早出现在汉文西书中的西方古典人物之一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中文着译中,“历山王”始见于利玛窦于1595年用中文辑译的西方格言集《交友论》。同时,关于亚历山大的名言、轶事也屡见于利玛窦《畸人十篇》、高一志《达道纪言》、《齐家西学》、《励学古言》、《则圣十篇》、卫匡国《逑友篇》、庞迪我《七克》。晚明最早来华的耶稣会士所写到的亚历山大大帝其形象主要源自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和西塞罗的修辞学着作。如果考虑到利玛窦来华的时间是16、17世纪,那么当时欧洲流行的亚历山大形象既是史传里武功第一的霸主;又是《亚历山大传奇》等传奇小说中神秘的异教徒、武士的楷模;天主教证道故事里常见的圣徒,还伴随着历代历史、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文化等研究者对其好大喜功、酗酒、残忍、迷信、多神信仰、同性恋倾向等种种问题的争论不休,这样一个复杂的亚历山大到了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笔下,竟成了庞迪我所称具备谦虚、仁爱、克己忍耐、不淫、慷慨等天主教美德的“亚历删西邦最尊最盛德人也”的圣人,也成了让明朝士人倾慕不已的“西古国王”。现在所掌握的历史材料还无法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亚历山大,以阿里安为代表的亚历山大传记的“官方派”,其史料的真实性至今颇受怀疑,历史考证也实在超出了本论文的范围。本文拟以晚明初入华的几位最重要的耶稣会士的中文着译为依托,讨论亚历山大大帝在中国语境中的天主教化何以发生,亚历山大在华土上演的“变形记”与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有何关联,具体的文本转化如何实现。明清天主教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一直是学界热点,不过,一直以来的研究多集中在中西思想、宗教比较、传教史、传教士生平及着作研究、西方科学技术东传方面,传教士着译中的文学因素较少得到关注,至于其来华所作中文着译中所出现的西方古典人物更是较少有人论及。本文选取亚历山大作为典型,从其在异质文化中被天主教化的角度切入,希望可以引起对这方面研究的注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赵秀丽[10](2012)在《冲突与融合:天主教贞洁观在华处境研究——以天津《益世报》为中心(1915—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天主教贞洁观念的影响,《益世报》对节烈事件尤为关注并将其看作是挽救人心风俗的舆论工具。但基督宗教的男女平等理念又是对中国"男尊女卑"的节烈观的否定。《益世报》对节烈的提倡反映了天主教贞洁观与中国传统节烈观的冲突与融合,体现出中西文化维护男性性别权力的共同特质。(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在华天主教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中叶,鲁之裕上书《请除天主异教奏折》,反映了当时天主教在华传播的策略与组织形式,相关内容可以在传教士鲁日满的账本及福安教案的审讯记录得到一定程度的佐证。通过反教的士大夫、传教士、教徒的言论与记录互证,说明天主教在华城乡传播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利用又排斥,吸纳信徒,建立起主教、传道员、会长叁级管理的组织架构。这一组织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某些地区,有时会长可能兼当传道员的角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华天主教士论文参考文献

[1].刘国鹏.从民国时期第一任南京本土代牧的产生看在华天主教本地化的挑战与困境[J].基督宗教研究.2018

[2].陈文源.清中叶天主教在华乡村传播策略与管理模式——读鲁之裕《请除天主异教奏折》札记[J].世界宗教研究.2018

[3].侯杰.《调适与应对:天主教婚姻家庭伦理在华处境研究》序[J].寻根.2018

[4].王硕丰.天主教在华传教之合儒路线——以《圣经直解》、《儒教实义》、《古新圣经》为例[J].中国天主教.2017

[5].周东华.利玛窦与天主教在华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6].李晓东.从“文化融入”到“文化圈筑”——近代天主教在华的发展与演变[J].云南社会科学.2016

[7].季国良.近代外国天主教会组织在华建筑活动及其空间特征[J].世界宗教文化.2015

[8].叶原.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圣像画的改动[J].美术.2013

[9].赵菡.从霸主到圣人—晚明在华耶稣会士中文着译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天主教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0].赵秀丽.冲突与融合:天主教贞洁观在华处境研究——以天津《益世报》为中心(1915—1937)[J].宗教学研究.2012

标签:;  ;  ;  ;  

在华天主教士论文-刘国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