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大学生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适应性水平能够显著预测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和大学生适应性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重视大学生适应性对成人依恋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和适应性关系机制中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适应性;应对方式;成人依恋
0 引言
1987年,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1],让成人依恋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和认可。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2]。它是人格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对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和人格功能的形成产生影响[3]。为此,成人依恋历来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也备受关注。有研究显示,除依恋经历以外,人格特质在成人依恋风格的形成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4]。黄希庭于2004年提出“社会适应性”概念,并把社会适应性归为表面人格特质范畴[5],即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而基本人格特质则具有普遍的跨情境的一致性[6]。张大均等在心理素质的研究过程中提出“适应性”的本土化概念:个体在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7]。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适应性作为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如:大学适应性与安全型依恋风格呈正相关,与恐惧型和焦虑型依恋风格呈负相关[8];依恋焦虑或依恋回避与大学适应各维度呈负相关[9]。然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内在机制却一直缺乏相应的探讨。
崔:这倒真是有些超乎我的想象了,对于很多作品,我能想象“音乐意识解决技术难点”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是怎么做到的?这几乎是顶尖难度的钢琴作品。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应对方式是个体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的应对方式主要有2个较大的维度,即问题取向应对(如问题解决应对)和情绪取向应对(如发泄应对)[10]。作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应对方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11]。1998年,Kobak等[12]提出依恋的2个维度与不同的应对策略相联系,无效的应对方式是依恋维度与心理困扰之间关系的中介;Berger等[13]发现,应对方式部分协同了依恋焦虑对心理困扰的影响,并且在控制了依恋焦虑这个变量后,依恋回避与心理困扰之间没有达到显著相关;Lopez等[14]发现,依恋焦虑与应对方式及各个心理困扰指标有关,而依恋回避则与2种应对方式无关。基于此,笔者推测个体的应对方式也可能是个体依恋风格的重要预测变量。
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品质,它主要由认知特性、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3个基本维度构成。适应能力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认知特性和个性品质在个体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或外显行为习惯)[15]。个体对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变化的适应状况是衡量其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智力开发、学业进步的前提条件。以往研究中,对适应性和应对方式关系的直接研究较少,而对心理素质和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较多。苏志强等以8~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儿童心理素质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有着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16];冯正直等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素质能改善军人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7];罗世兰等人以初中生为被试,探讨心理素质对应对方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素质各维度与问题解决、求助应对存在一定的显著正相关,心理素质越好,在面对挫折和烦恼时,越有可能采取问题解决和求助的应对方式[11]。由上可见,适应性作为心理素质结构中能体现衍生功能的因素,那么是否会与应对方式有关系呢?为此,笔者假设在大学生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关系中应对方式起中介作用。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氏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阪奇肠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8种致病菌的监测检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在重庆某高职院校以班级为单位整体抽取380名大学生,匿名填写后回收。发放问卷380份,有效问卷341份,有效率为89.7%。其中男生167名,女生174名,平均年龄20.05±1.23岁。
1.2 研究方法
由“读若”线索可得出“介”通过音同借了“丯”草的意义,并由此引申出“微小”的意义。但是解释假借单凭声音关系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字形来分析。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19]修订版由Fraley等人于2000年编制,后于2006年鲁小华等人进行中文修订。36个条目中,分为焦虑和回避2个维度,各18题。采用7级评分方式,并以4分为界限将2个维度区分出高低水平,从而构成4种类型的依恋风格,即安全型(Secure,低焦虑低回避)、迷恋型(Preoccupied,高焦虑低回避)、淡漠型(Dismissing,低焦虑高回避)、和恐惧型(Fearful,高焦虑高回避)。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8,焦虑维度、回避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2、0.837。
由图1可见,大学生适应性可以直接影响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对成人依恋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应对方式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大学生适应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采用AMOS 17.0软件对理论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方程模型的拟合值数分别为χ2=164.794,df=60,χ2/df=2.747,RMSEA=0.072,CFI=0.929,TLI=0.908;从拟合指标可以看出,χ2/df<3,CFI,TLI,值均>0.9,RMSEA值<0.08,说明该路径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22]。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平均得分为3.25±0.56,维度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活适应3.48±0.72,人际适应3.36±0.68,生理适应3.27±0.76,社会适应3.23±0.77,职业适应3.16±0.73,学习适应3.08±0.74。应对方式的得分为2.48±0.36,积极应对方式2.64±0.44,消极应对2.23±0.51;依恋风格的得分为3.60±0.57,焦虑依恋3.54±0.63,回避依恋3.66±0.91。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18]该量表由王滔编制、龚玲修订,该量表共30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包含学习适应、生理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6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适应性水平越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5,6个具体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1~0.77。
将测试者统一组织在教室,由主试宣读指导语,被试独立填写后提交。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20]该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分量表组成。积极应对分量表包括1~12题,消极应对分量表包括13~20题。此次研究中,积极应对量表的a系数为0.719,消极应对量表的a系数为0.78。
由表2可见:对效应进行分解后显示,适应性对焦虑依恋/回避依恋影响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02和0.09;应对方式在适应与焦虑依恋/回避依恋之间都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0.035)和(-0.034),分别占总效应的62.50%和62.96%。
1.3 数据处理
运用SPSS 17.0和AMOS 17.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Harman的单因子检验的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变量有26个,而第一个因素所解释的变异量只有10%(<40%),因此,说明此研究中的共同偏差问题并不严重[21]。
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1.2.2 研究工具
2.3 依恋分格、应对方式和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表1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Tab.1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变量1234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0.08-积极应对-0.17∗∗0.09-消极应对0.12∗0.24∗∗0.19∗∗-适应性-0.040.020.46∗∗0.17∗∗-
注:*P<0.05,**P<0.01,下同。
由表1可见:依恋焦虑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依恋回避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适应性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2.4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检验
陈艳收款时一看多发了30元,疑惑地对龚正银说:“小伙子,你多发了30元。”龚正银对着陈艳笑着说:“姐姐,您可能不认识我了。九年前,您赊了我30元话费。后来,我外出打工一直没有回老家,话费也就一直欠着。”停顿了一下,龚正银又问陈艳:“姐姐,30元多少利息?”当时,陈艳既吃惊又感动,她对龚正银说:“9年了,我都忘了这事,没想到你还记着,利息就不用了。小伙子,好样的,姐姐给你点赞。”龚正银见营业厅顾客越来越多,怕耽误陈艳做生意,他还是像九年前一样,隔着柜台深深地给陈艳鞠了一躬,然后就离开了。
1.2.1 施测
图1应对方式在适应性和成人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Fig.1 The mediational path of Coping style on Adaption and Adult attachment
表2焦虑依恋/回避依恋通过应对方式对适应性的效应分解
Tab.2 Decomposition of mediation effect
中介路径abc’ca×ba×b/c适应-应对方式-焦虑依恋0.23∗∗∗-0.34∗∗∗0.020.056-0.03562.5% 适应-应对方式-回避依恋0.23∗∗∗-0.15∗0.09-0.054-0.03462.96%
半个小时以前,念蓉再一次给楚墨打去电话,楚墨告诉他,他们还在吃饭。电话那边出奇地安静,楚墨的喘息若隐若现,念蓉的心里,突然不安起来。她看一眼窗外,雨如注,灰黄的夜景开始扭曲。
3 讨论
3.1 大学生适应性、依恋风格与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适应性各维度中,生活适应性水平最高,学习适应性水平最低。适应性水平高的学生在生活、社会、学习、生理、人际、职业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该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如:大学生普遍存在具有学习困难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满意度较低、学习效果不合理的评价和归因[23];高职教育中的社团活动是适应大学的有效方式[24]等。可见,为提升大学生适应性,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3.2 大学生适应性、依恋风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人格特质是影响依恋的重要因素,曲晓燕等[25]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对应关系。另有研究表明,外向性、责任心和宜人性等人格特质有助于安全依恋的形成[4]。本研究中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表面人格特质影响依恋风格的形成。本研究结果适应性与依恋风格呈显著负相关,即适应性水平越高,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得分越低,表明更倾向于建立安全的依恋风格。目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研究已倍受关注,并且研究结果相对一致,即良好的心理适应有利于降低心理健康风险。陈永春等[26]研究发现,适应者更容易获取幸福感,而不是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适应新生活。成人依恋与适应性相关[2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依恋的影响增强[28-29],结合本研究,笔者发现适应者更容易建立安全的成人依恋。为此,建议管理者们注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基床顶面的最大应力为485.6 kPa,根据测量资料,工程区域地基承载力极限值为1529.6 kPa,可见工程区域地基能够承受基床顶面的应力,设计合理。
在以往研究中,依恋焦虑维度与应对方式相关,而依恋回避则与应对方式没有关系。而在本研究中,一方面积极应对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即应对方式积极,焦虑水平低。另一方面,消极应对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即应对方式消极,依恋回避水平越高。1982年,Bowlbly提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即个体在早期与重要他人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与自我有关的概念等内容[30],而应对方式是个体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面对生活压力,个体往往采取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策略,进而导致个体产生出更大的压力感及更多的负性情绪,这不利于安全依恋的形成。因此,采取积极、理性的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依恋质量,还有利于提高、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情绪状态。
3.3 大学生适应性对依恋风格的影响
结构方程建模结果表明,适应性对大学生成人依恋风格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作用,也有通过应对方式的间接作用。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Bowbly的依恋影响因素研究,即人格特质影响依恋的形成,也支持了内部工作模式在依恋和个体发展之间的重要中介影响。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本”和“标”的关系,心理素质则具有跨情境与时间的一致性,而适应性则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以往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将适应性作为稳定的人格品质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外向型、责任心、宜人性等人格特质有助于更好地交往风格和交往质量的形成[4]。本研究结果也再次证实了该研究结果,将适应性作为一种表面人格特质能够有效预测依恋风格。
进一步分析发现,应对方式在适应性与大学生依恋风格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依据张大均等人提出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适应性水平高,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心理健康水平高,心理困扰和情绪情感问题较少。此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体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则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稳定且成熟的应对方式,从而建立积极自我工作模型,形成安全的依恋风格。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个体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则更倾向于选择消极、回避的应对方式,从而建立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型,形成低质量的依恋风格。有研究表明,团体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使大学生的应对方式逐渐趋于成熟化和理智化[24]。因此,开设不同主题的团体训练活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HAZAN C,SHAVER P.conceptualizing romantic love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3):511-524.
[2] 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2):131-134.
[3] 龙女,傅丽萍.不同依恋风格大学生注意偏向实验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11-14.
[4] CAVER C S.Adult attachment and personality:Converging evidence and a new measur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7,23(8):865-883.
[5]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1):2-4.
[6] PRENTICE C,KINGB E M.Emotinal intelligence and adaptability-service encounters between casino hosts and premium players[J].Internati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3,32(1),287-294.
[7] 胡天强,龚玲,张茂杨,等.大学生适应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生命意义的中介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9(4):1-4.
[8] LAPSLEY D K,EDGERTON J.Separation-individuation,adult attachment style,and college adjust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2002,80(4):484-492.
[9] 戴晓天.大学新生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6):76-81.
[10]FOLKMAN S,LAZARUS R S.Praisal,coping,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y sympto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3):571-579.
[11]罗世兰,张大均,潘彦谷.初中生心理素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教育科学论坛,2016(2):9-14.
[12]KOBAK R,DUEMMLER S,BURLAND A,et al.Attachment and negative absorption states:Implications for treating distressed families[J].Journal of Systemic Therapies,1998,17(2):80-92.
[13]LOPEZ F G,MAURICIO A M,GORMLEY B,et al.Adul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college student distress: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blem coping styles[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2011,79(4):459-464.
[14]LOPEZ F G.Stability and change i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over the first-year college transition:Relations to self-confidence,coping,and distress pattern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2(49):355-364.
[15]张大均,冯正直,郭成,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6-62.
[16]苏志强,张大均.8~12岁儿童心理素质与抑郁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2):72-77.
[17]冯正直,汪涛,杨国愉.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301-304.
[18]龚玲,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学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分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8(3):75-81.
[19]鲁小华,霍莉钦,高文凤,等.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0(11):122-127.
[20]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16(2):114-115.
[21]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22]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186-194.
[23]陈爱民.建构主义视域下学习困难大学生脱困方案出论[J].教育与职业,2016(1):106-109.
[24]刘鹁根.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87-90.
[25]曲晓燕,甘怡群.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89-92.
[26]陈永香,刘晓薇.幸福者更适应,还是适应者更幸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3):378-384.
[27]谢安娜,杨蕴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成人依恋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2):339-342.
[28]钟歆,刘聚红,陈旭.青少年同伴依恋:基于发展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4,23(2):339-342.
[29]邓林园,马博辉,武永新.初中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2):230-238.
[30]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 Attachment[M].New York:Basic Books,1982,1:27-42.
Themediatingeffectofcopingstylesonadjustmentandadultattachmentamongcollegestudents
ZHOU Chunxia1,HU Tianqiang2,CHEN Xu2*
(1.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 401331,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Faculty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aptation and adult attachment,and also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coping styles.A total of 380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selected to fill in questionnaries.Results: Adapta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adult attachment;Coping styles complete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aption and adult attach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o pay highl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adaptation on adult attachment,and fully consider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adaptation.
Keywords: adaptation;coping styles;adult attachment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570(2019)03-0116-05
DOI:10.16614/j.gznuj.zrb.2019.03.019
引用格式:周春霞,胡天强,陈旭.大学生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3):116-120.
收稿日期:2018-09-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1232)
作者简介:周春霞(199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mail:xiaoxiakuan@sina.com.
*通讯作者:陈 旭(1966-),男,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mail:chenxu@swu.edu.cn.
责任编辑:赵建华
标签:适应性论文; 方式论文; 大学生论文; 焦虑论文; 成人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3期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1232)论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论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