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梁柱中节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梁柱,节点,荷载,混凝土,承载力,框架,应变。
梁柱中节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德弘,郑文忠,鞠彦忠,魏春明[1](2019)在《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柱中节点的抗震性能及受剪承载力,完成了8个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柱中节点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钢筋强度、节点核心区配箍率、贯通节点的腰筋及柱内非角部钢筋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柱中节点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受剪承载力、滞回特性、耗能、承载力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梁柱纵筋采用HRB600高强钢筋延缓了刚度退化速率,提高了试件的耗能能力;核心区箍筋配筋率的增大能够改善破坏阶段试件的承载力退化特性和耗能能力,节点核心区横向钢筋面积率为0~0.98%时,节点的受剪承载力和延性随横向钢筋面积率的增大而增大;贯通节点的梁内腰筋和柱内非角部钢筋均能够有效提高节点受剪承载力、延缓构件承载力的退化、提高其耗能能力。采用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受剪承载力公式,对于低配箍率节点承载力计算偏于保守,当面积配箍率大于0.98%时偏于不安全;ACI 352-02中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更接近,约有9%~46%的安全裕度。(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捷,董立国,秦卿,郑山锁,汪锋[2](2016)在《冻融循环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6个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和轴压比的RC框架中节点梁柱组合体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和轴压比变化对节点核心区和梁柱组合体破坏模式、水平承载力、变形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力学性能劣化,贯穿节点的梁端纵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显着退化,使得通过"斜压杆机构"与"桁架机构"传入节点核心区的剪力比例发生变化,导致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节点核心区破坏模式发生转变,承载力降低,组合体耗能能力下降,延性稍有增大;当剪压比较大时,轴压比的增大使经冻融循环后的节点承载力降低,延性和耗能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由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引起的柱顶水平位移在总柱顶水平位移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薛建阳,戚亮杰,隋龙天,吴占景,许丹[3](2016)在《钢结构仿古建筑双梁柱中节点的受力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结构仿古建筑双梁柱中节点的抗震性能,对4个全焊双梁柱中节点进行了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通过观测试件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分析双梁柱中节点的受力机理。根据梁截面形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箱型截面梁与工字型截面梁2类,依据仿古建筑独特的构造特点,将各试件节点核心区划分为上、中、下3个区域。通过量测各区域内的应变大小,分析该类结构节点核心区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受理机理及破坏模式,并建立双梁柱节点的斜压杆受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仿古建筑双梁柱节点的破坏形式主要为沿下核心区对角线的剪切破坏,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提出一种考虑轴压比与梁截面形式的双梁柱中节点抗剪承载力修正公式。(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范国玺,宋玉普,王立成[4](2015)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中节点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材料率敏感性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构件具有率敏感效应,其受力性能在不同应变率水平下均有所不同。以往的研究多数集中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率效应的研究,有关梁柱节点试件快速加载下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了15个梁柱中节点在不同轴压比下的动态力学性能。运用二项式逻辑回归模型,预测了梁柱节点组合体的破坏形式,发现:随着应变率的提高,节点组合体内的裂缝数量不断减少,更倾向于单一主裂缝破坏;轴压比增大后,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以及斜裂缝与竖向轴力的夹角减小,应变率或轴压比增大后,节点组合体严重损伤部分发生转移;应变率的提高,对钢筋黏结强度起不利影响,钢筋滑移量随应变率的提高而增大。对比不同规范对节点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发现,ASCE SEI 41-06规定的节点剪切强度因子偏高,ACI 352R-02规定的节点剪切强度因子较为合理,但ASCE SEI 41-06和ACI 352R-02都没有考虑轴压比对节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相比之下GB50010-2010考虑了轴压比的影响,计算结果更合理。在拟静态设计公式中采用材料动态强度的方法计算其承载力,往往会过高估计梁柱节点的抗剪承载力,是偏于不安全的。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应变率及轴压比下节点水平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的经验方程。(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12期)
马健[5](2015)在《配置HRB500E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试验及有限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普通钢筋在资源和环境等的约束下,已经难以满足我国土木工程领域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是全球地震活动强烈与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设计的关键内容,其中对于大量建筑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梁柱节点是决定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HRB500E是我国目前针对现有国情开发的一种新型高强抗震钢筋,对配置HRB500E高强抗震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本文采用试验和有限元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对配置HRB500E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分别在单调和反复荷载下的受力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为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HRB500E高强抗震钢筋提供试验和理论依据。首先,本文参照现行相关规范设计了4个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足尺试件,其中2个配置HRB500E,另2个配置HRB335,并对这些试件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对配置HRB500E的试件在裂缝发展、破坏形态、滞回特性、耗能、延性和刚度退化等方面与等体积配置HRB335的试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的配置HRB500E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与等体积配置HRB335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存在着类似的破坏现象,同时两者均具有良好的延性。但配置HRB500E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有更高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其次,对参照我国现行相关规范设计的6个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足尺试件进行了单调和反复荷载试验。其中2个配置HRB500E,2个配置HRB335,2个配置HRB600。每种相同钢筋型号的试件设计参数完全相同,一个施加低周循环往复荷载,另一个施加单调反对称荷载。研究加载模式的差别对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的影响,并将配置HRB500E的试件与配置HRB600、HRB335的试件进行各方面的对比,进一步考察了应用HRB500E钢筋的技术优势。最后,本文借助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受单调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试件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参数分析。通过重点研究节点核心区配箍率和轴压比与节点区域钢筋应变的关系,全面研究了节点核心区箍筋的作用以及轴压比的具体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程万鹏,宋玉普,王军[6](2015)在《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连接方式是目前解决该技术推广的重点问题.提出了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即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解成柱预制构件和梁预制构件两个部分,只在构件连接区和梁柱核心区设置钢骨,钢骨在混凝土构件中不连续,连接区为无筋钢骨混凝土.开展了3个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试件的低周往复试验,并与两个相同工况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试件进行了对比.对2种形式5个试件的破坏规律、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刚度退化及延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试件的承载力是相同配筋的钢筋混凝土试件的3倍,承载力及刚度退化缓慢,延性和耗能能力较好,说明装配式连接节点的设计可靠、抗震性能好,符合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理念,可用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现场装配施工.(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马健,彭运动,高飞,王思启[7](2015)在《单调反对称荷载下钢筋砼梁柱中节点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ABAQUS对单调反对称荷载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分析了损伤因子和模型网格大小对梁端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其次从试件的梁端荷载-位移曲线、破坏模式、邻近节点区梁端受拉纵筋应变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重点研究了不同轴压比和不同核心区配箍率下单调反对称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的钢筋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受压损伤因子大小对梁端承载力有明显影响,而受拉损伤因子对梁端承载力的影响可以忽略;邻近节点区梁端纵筋在柱顶轴力施加过程中(梁端未施加荷载)就产生了拉应变;节点核心区箍筋在低轴压比下产生显着应变的时间要早于高轴压比下;处于节点核心区中部区域箍筋应变较其上下箍筋应变大。(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范国玺,宋玉普,王立成,王德斌[8](2014)在《应变率对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动态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材料率敏感性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构件具有率敏感效应。对叁个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组合体抗震性能试验,采用位移控制方式加载,研究节点组合体裂缝发展、承载能力、变形能力等随加载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应变率作用下,节点组合体均发生弯剪破坏,但应变率提高后,节点组合体内的裂缝数量减少,裂缝分布更集中;节点组合体承载能力随应变率的提高而增大,受钢筋动态强度的影响,节点组合体屈服荷载较极限荷载增长更明显;相对低应变率作用,高应变率作用下节点组合体在破坏前的耗能增加;应变率提高后,节点组合体的刚度增大,但由于惯性力的影响,超过一定范围后,其刚度退化加剧,应变率提高对试件的刚度有不利影响;应变率提高后,黏结滑移更明显,但节点组合体的变形能力没有减弱。(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张志新,徐建新,丁峰,孙大行[9](2013)在《考虑现浇混凝土板配筋影响框架梁柱中节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浇楼板和框架梁一般具有良好的共同协调能力,楼板可显着提高框架梁的抗弯刚度和抗弯承载力。考虑楼板对框架梁抗弯刚度增大以后,在进行承载力设计时,研究板内与梁平行的板筋影响成为解决"强柱弱梁"问题的必要环节。通过采用ADINA软件对框架结构的中节点进行非线性分析,对比梁、板、柱受力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并深入研究现浇楼板对框架梁实际承载力产生"超强"影响方式,提出楼板有效翼缘宽度的取值,从而提出考虑板内纵筋影响的"强柱弱梁"的设计验算方法和合理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郑宇,柳炳康[10](2012)在《再生混凝土框架梁柱中节点抗震承载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3个再生混凝土框架梁柱中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考虑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受力特点,对现有节点抗裂度和承载力计算公式做出修正,提出节点抗裂度计算公式和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采用该文的计算公式得到的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12年03期)
梁柱中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6个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和轴压比的RC框架中节点梁柱组合体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和轴压比变化对节点核心区和梁柱组合体破坏模式、水平承载力、变形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力学性能劣化,贯穿节点的梁端纵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显着退化,使得通过"斜压杆机构"与"桁架机构"传入节点核心区的剪力比例发生变化,导致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节点核心区破坏模式发生转变,承载力降低,组合体耗能能力下降,延性稍有增大;当剪压比较大时,轴压比的增大使经冻融循环后的节点承载力降低,延性和耗能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由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引起的柱顶水平位移在总柱顶水平位移中所占的比例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梁柱中节点论文参考文献
[1].王德弘,郑文忠,鞠彦忠,魏春明.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2].郑捷,董立国,秦卿,郑山锁,汪锋.冻融循环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6
[3].薛建阳,戚亮杰,隋龙天,吴占景,许丹.钢结构仿古建筑双梁柱中节点的受力机理[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
[4].范国玺,宋玉普,王立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中节点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
[5].马健.配置HRB500E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试验及有限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6].程万鹏,宋玉普,王军.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5
[7].马健,彭运动,高飞,王思启.单调反对称荷载下钢筋砼梁柱中节点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5
[8].范国玺,宋玉普,王立成,王德斌.应变率对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动态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4
[9].张志新,徐建新,丁峰,孙大行.考虑现浇混凝土板配筋影响框架梁柱中节点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郑宇,柳炳康.再生混凝土框架梁柱中节点抗震承载力试验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