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惊恐障碍患者医疗费用调查

70例惊恐障碍患者医疗费用调查

一、70例惊恐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1](2021)在《基于HRV特征的焦虑症情志对脏腑气机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旨在通过连续测试焦虑症组与正常组在“静坐状态-规范负荷运动-静坐恢复状态”三个不同状态的心率变异性和分析比较两组受试对象的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研究焦虑症患者的情志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同时通过中医情志量表采集焦虑症患者的情志特征以及通过脏腑症状分类表确定受侵犯脏腑,研究焦虑症患者的情志对脏腑气机的影响,初步探讨焦虑症情志致病机制,以期能为诊治焦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例试验对象均采取志愿招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方式加入本研究项目。具体为焦虑症组30人,纳入标准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同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临床诊断为焦虑症。正常组30人,其纳入标准为:无焦虑症发作史;HAMA<8分的健康正常人。选用名片型心率变异记录仪(产自沈阳威今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测试并记录焦虑症组和正常组试验对象在“静坐状态-规范负荷运动-静坐恢复状态”三个阶段的心率变异性数值。选用中医《五志测量问卷》观察焦虑症组的情志特征并用中医脏腑症状分类表确定焦虑症组的受侵犯脏腑。结果:1.心率变异指标的比较结果:(1)组内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后发现,正常组中的频域指标LF值在静坐恢复状态阶段(第三阶段)相对于规范负荷运动状态阶段(第二阶段)时明显下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域指标中的HF值、LF/HF值在三个不同状态阶段均未出现明显的差异(P>0.05)。焦虑症组中的频域指标LF值在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状态)比第一阶段(静坐状态)明显降低(P<0.01),在第三阶段(静坐恢复状态)比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状态)明显增高(P<0.01),在第三阶段(静坐恢复状态)比第一阶段(静坐状态)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HF值在第三阶段(静坐恢复状态)比第一阶段(静坐状态)、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状态)均明显升高(P<0.01),HF值在第一阶段(静坐状态)与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LF/HF值在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状态)比第一阶段(静坐状态)明显下降(P<0.01),在第三阶段(静坐恢复状态)比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状态)稍增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2)对两组间的心率变异频域指标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焦虑症组与正常组相比较,频域指标LF值、HF值以及LF/HF值在三个不同阶段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其中焦虑症组的LF值和HF值在三个不同状态阶段均明显低于正常组,而焦虑症组的LF/HF值在三个不同状态阶段均明显高于正常组。(3)对两实验组的频域指标LF、HF平均值的比较发现,在三个不同状态阶段,正常组的LF平均值、HF平均值均明显高于焦虑症组,说明正常组的自主神经活性明显要高于焦虑症组;相对于LF平均值,焦虑症组的HF平均值比正常组下降得更明显,说明焦虑症组的副交感神经活性下降更明显。焦虑症组在三个不同状态阶段的LF/HF平均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而焦虑症的LF/HF平均值在静坐状态阶段最高,规范负荷运动状态阶段最低,提示焦虑症组的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以静坐状态下最明显,焦虑症组在规范负荷运动状态阶段下交感神经功能活性相对减低。(4)经对两组试验对象的RR间期平均值统计分析,焦虑症组与正常组比较,两组间在三个不同状态阶段的RR间期平均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焦虑症组在规范负荷运动状态阶段、静坐恢复状态阶段,与静坐状态阶段相比较,RR间期的平均值均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正常组在规范负荷运动状态阶段、静坐恢复状态阶段,与静坐状态阶段相比较,RR间期的平均值也均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对两组的RR平均值的变化趋势图作比较发现,焦虑症组在三个不同状态阶段的RR间期时限总体趋势为逐渐下降,正常组在三个不同状态阶段的RR间期时限总体趋势也是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比焦虑症组小,提示焦虑症组的心率比正常组的要上升的更快。同时发现焦虑症组在同一状态阶段的心率均高于正常组,提示焦虑症组的交感神经功能亢进。2.焦虑症患者情志分布情况结果:30例焦虑症患者中有正常情志患者1例,约占3.3%;异常情志患者29例,占比约为96.7%。具体为异常情志患者中表现为怒志的患者有13例,约为总人数的43.3%、悲忧志的患者有7例,约为总人数的23.3%、惊恐志的患者有9例,占总例数的30%。3.焦虑症患者中医症状的脏腑类别分布情况:根据中医脏腑辨证原理,对30例焦虑症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脏腑归类,分为(1)肝与胆,(2)心与小肠,(3)脾与胃,(4)肺与大肠,(5)肾与膀胱共五个脏腑类别,并以不少于3个症状/脏腑类别作为脏腑归类依据,结果发现焦虑症患者出现了肝与胆类别症状的有23例;出现心与小肠类别症状的有8例;出现脾胃类别症状的有20例;出现肺与大肠类别症状的有12例;出现肾与膀胱类别症状的11例;焦虑症患者肝与胆脏腑类别中最常出现的症状是烦躁易怒、心与小肠脏腑类别中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心悸失眠、脾与胃脏腑类别中最常出现的症状是腹胀纳差、肺与大肠脏腑类别中最常出现的是胸闷气促、肾与膀胱脏腑类别中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尿意频数。结论:(1)通过对两组测试对象的心率变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后,可推断焦虑症情志可致机体交感神经的活性相对亢进(阴虚阳盛)、副交感神经的活性相对不足(阴偏衰)。(2)焦虑症患者的情志主要以怒志、惊恐志为主,并含悲忧志等异常情志,依据整体观思维以及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可推断焦虑症的情志对各脏腑气机均存在影响,但主要影响集中在肝、肾、肺。(3)临床上焦虑症各脏腑最常见的中医症状是烦躁易怒(肝与胆)、心悸失眠(心与小肠)、腹胀纳差(脾与胃)、胸闷气促(肺与大肠)、尿意频数(肾与膀胱)。

于康磊[2](2019)在《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综合医院中不同临床科室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现状,比较不同的临床科室之间住院患者患焦虑抑郁阳性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及引起住院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入组标准,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10月就诊于青岛市某综合医院不同临床科室(分别为普外科、呼吸科、骨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心内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疼痛科)的住院患者582例(实测593例,脱落11例),采用自制的一般状况调查表,宗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宗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其进行评定,并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诊断标准做出诊断。结果:在调查的各临床科室中,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14分,宗式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0分且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来看,焦虑障碍的总阳性率为37.46%,同样,抑郁障碍总阳性率为34.02%,焦虑抑郁的共病率为24.23%。不同临床科室之间,疼痛科的焦虑患病率最高(59.09%),肝胆外科的焦虑患病率最低(18.60%),而在抑郁的患病率调查中,肿瘤内科最高(62.69%),呼吸内科最低(16.67%),不同科室之间的焦虑、抑郁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共病方面,共病率最高的为肿瘤内科(43.28%),其次为疼痛科(43.18%)。宗式抑郁焦虑量表与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所测得的住院患者焦虑、抑郁阳性率一致性方面,配对卡方检验得到P均>0.05,两种量表间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Kappa检验结果为,两类量表诊断吻合度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55、0.850(P=0.000)。在一般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其中女性、文化程度低、婚姻状况为离异或丧偶、家庭关系不融洽、经济状况较差、有焦虑抑郁阳性家族史及近期有重大生活事件的患者阳性率较高(P<0.05)。而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患者阳性率无差异(P>0.05)。结论:在综合医院的住院患者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较高,不同临床科室之间有一定差异,外科等急性病程的患者中焦虑的患病率较高,而具有慢性病特点的科室患者抑郁患病率较高(如肿瘤科)。而综合医院非精神专科医师对焦虑抑郁的识别率与治疗率均较低,此类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往往相较于无焦虑抑郁的患者预后差,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也要高于一般患者。因焦虑抑郁情绪引起的例如疼痛等躯体不适也占相当大的比例,非精神专科医师很难将此类症状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症状鉴别开来,往往导致“药不对症”、“检查过度”等情况的发生,既浪费了现有的医疗资源,也会加剧医患矛盾,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此同时患者的焦虑抑郁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在综合医院中应当加强对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患者的关注,了解其危险因素,并建立必要的诊疗及联络会诊制度,提高非精神专科医师对焦虑抑郁的识别率,对具有焦虑抑郁的住院患者进行及时干预,提高住院患者的预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意义:因目前国内综合医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多局限于门诊,且多为某一专科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对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数据。本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现状,并掌握其主要影响因素,补充我国精神卫生现状调查,对具有一定风险的住院患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推进新医疗模式的建设,为我国“生物-心理-社会”(十个概念、三个层次)的新医疗模式打好基础。

赵文清[3](2018)在《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的失眠发生率、影响焦虑障碍患者共病失眠可能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及作为焦虑障碍最常见的亚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服药组、未服药组和健康对照组这三组被试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的特点以及差异,为客观评估工具CPC睡眠质量测评在临床睡眠监测方面的应用提供临床支持,焦虑患者共病失眠的临床的筛查和早期的干预起到借鉴作用,为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主客观评估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主观评估工具研究以205名符合入组标准的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就诊的焦虑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情况调查表、临床特征资料、药物使用情况问卷、临床焦虑量表、睡眠相关量表和其他等量表为研究工具,对他们的人群特征、临床症状、睡眠状况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客观评估工具是从主观工具测评对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205例焦虑障碍患者中招募到符合佩戴CPC仪器的入组标准并自愿配合参加该研究的6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最后从CPC健康被试样本库(2007年采集于台湾荣总医院)中挑选与6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数据进行匹配。结果:(1)三类焦虑障碍亚型的患者在起病年龄、合并其他疾病、目前吸烟情况和是否失眠上差异显着。(2)焦虑障碍患者就诊机构与部门的数量与HAMA总分(r=0.873,P<0.01)和ISI总分(r=0.467,P<0.01)都呈显着正相关。(3)年龄偏大,一般健康状况较差,精力较差,焦虑水平严重,有心悸,心慌或心跳加速的症状,更多不良的睡眠认知和态度以及更偏内向都是焦虑障碍的患者出现失眠的危险因素,寻求中医辅助治疗,感受到更强的人际的支持、情绪稳定和掩饰度低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出现失眠的保护因素。(4)与健康对照相比,焦虑障碍服药组的稳定睡眠比例明显降低(P<0.01),初入熟睡时间也显着延长(P<0.01)。焦虑障碍未服药组与健康对照相比,熟睡比、浅睡比、觉醒/REM比都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平均初入熟睡时间明显延长并超过30min(P<0.01)。结论:(1)作为睡眠质量监测的客观评估工具,CPC在临床中具有可行性。(2)失眠在焦虑障碍患者中非常普遍,尤其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3)焦虑水平及失眠越严重,辗转的机构及部门也越多。焦虑障碍患者的就医路径通常从综合医院到精神专科医院,治疗期间辅助中医治疗。综合医院应提高对焦虑障碍的识别,尤其是对于惊恐障碍。(4)相比健康对照,焦虑障碍服药患者的浅睡眠增多,焦虑障碍未服药患者的初入熟睡时间延长。

杨旭娇[4](2018)在《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总体依从情况,了解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药物治疗相关特点等,根据WHO提出的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五个维度,分析焦虑障碍患者遵医服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工作中制定治疗方案及预测疾病转归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利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电子信息系统抽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咨询门诊确诊为焦虑障碍并初次口服抗焦虑药物治疗的患者,以药物持有率(Medication Possession Ratio,MPR)量化患者在随访期内的依从性。2.以方便取样的方式抽取2017年2月至6月就诊于咨询门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焦虑障碍患者及相应的门诊精神科医生为调查对象,并进行量表评定,内容包含患者、疾病、治疗、社会经济、卫生体系五个方面,采用SPSS21.0完成资料录入及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电子数据库分析中,共纳入12,694例首诊患者,其年MPR值为0.42(±0.69);在现况调查中,共调查180例患者,回收有效病例报告178份,有效回收率为98.9%,具体地:1.描述统计:调查对象年龄中位数为37(17,95)岁,男性43.3%,女性56.7%,87.6%为广泛性焦虑、9.0%为惊恐障碍、3.4%为社交恐怖症。其中,48.9%的患者MARS总分≥7分,51.1%的患者MARS总分<7分。2.单因素差异检验:(1)依从性不同的两组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2)药物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复发次数显着少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1);合并其他疾病、疾病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大的患者依从性显着差于其余患者(P<0.01);有在心理咨询机构、中医院就诊经验的患者依从性比其余患者差(P<0.05)。(3)有停药史的患者,当前服药依从性比没有停药史的患者差(P<0.01);处方SSRIs药物的患者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其余患者(P<0.01)。(4)依从性好组HAMA及GI得分显着低于依从性差的组(P<0.01)。(5)两组患者在LES、GSES、BMQ-S及SF-36各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显着(P<0.01);在EPQ上依从性好的患者E分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N分则显着低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5)。(6)两组患者在PDRQ-13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医生感到工作“困难”的患者依从性也较差(P<0.01)。(7)依从性好的患者家庭关怀指数及社会支持都显着好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1)。3.二元logistic回归:服药信念和自我效能感纳入方程,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OR值分别为:0.33(0.16,0.69)、0.54(0.31,0.92)。结论: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总体较差。不同个人特点及外部环境的患者之间的依从性差异显着,其中,“服药信念”及“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邹志礼,黄雨兰,汪瑾宇,何影,闵文蛟,徐理,陈旭,王婧,周波[5](2017)在《惊恐障碍确诊前的疾病负担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确诊前惊恐障碍的疾病负担。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经济花费调查表、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DSS)、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对86例惊恐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惊恐障碍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2.46万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药物为1.91万元,间接费用为0.55万元。惊恐障碍患者最多看过31个医生,人均看过6个医生;最多看过急诊26次,人均约4次。排在前三位的科室分别为急诊科,心内科和呼吸科。排在前三位住院的科室分别为心内科,呼吸科,中医科。100.00%的患者做过心电图,96.82%的患者做过胸部正位片,92.33%的患者做过血液检查,86.84%的患者做过心脏彩超,76.91%的患者做过动态心电图,58.30%的患者做过胸部CT,53.32%的患者做过脑电图,38.51%的患者做过头颅MRI,37.44%的患者做过肺功能,10.34%的患者做过冠脉造影。居住在农村的惊恐障碍患者的经济总花费和直接花费高于城镇患者,间接花费低于城镇患者(P<0.05)。惊恐障碍患者的HAMA、HAMD及PDSS评分分别与总花费、直接花费呈正相关(P<0.05)。结论惊恐障碍的经济负担重,患者确诊前多就诊于急诊科及内科,医疗资源浪费大。

张娜,徐美英,沈鑫华,张建国,李伟,蒋娟芬,钱国英,陈海勤,杨剑虹,杨胜良,陈静[6](2016)在《惊恐障碍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应用于住院惊恐障碍患者的诊疗护理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2例惊恐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进行诊疗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诊疗护理。评价指标为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却提早1周时间达到了与对照组相似的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医务人员对路径的实施效果持肯定态度,对路径信息化完善程度及减少工作量方面不满意。结论临床路径可以应用于住院惊恐障碍患者。

何爱兰[7](2015)在《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对惊恐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个体认知行为疗法和对照组的研究设计,对惊恐障碍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量和质的分析,主要目的是考查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效果。方法:门诊惊恐障碍患者24例,随机分成3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8例,个体认知行为治疗组8例,对照组8例,应用患者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DSS)、惊恐相关症状量表(PASS)等等量表,在治疗前、治疗第四周和治疗第八周分别使用这些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在情绪、述情障碍、快感缺失、认知、惊恐障碍严重程度以及惊恐障碍相关症状方面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患者每周接受1次治疗,个体每次50-60分钟,团体每次120-180分钟,为期2个月,共8次。结果:通过治疗前后的比较分析发现,团体治疗组和个体治疗组惊恐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有所减轻,述情障碍得到改善,快感缺失症状得到缓解,有关惊恐障碍的各种症状和相关症状有很显着的改善,都达到了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的不良认知也得到很大的改善。结论:①质的研究得出:通过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患者在焦虑、恐惧以及抑郁感受的严重程度上显着下降,对情绪以及针对情绪所做出的反应进行非评判地观察的能力显着提高,草率下结论和夸大其词的情况显着减少,由身体感受引起的痛苦显着减轻,情绪回避显着减少,不适应的情绪驱动行为显着减少。②量的分析显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惊恐障碍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症状,能减轻患者的快感缺失症状,与惊恐相关的症状也得到改善,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所以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尝试作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应用于治疗惊恐障碍。

魏佳[8](2014)在《安神定惊法联合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安神定惊法联合中医心理疗法对惊恐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惊恐障碍患者治疗前后HAMA的评分动态监测病情,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的情况,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来探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广中医中药联合治疗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分组法,将在我院门诊病人中诊断为惊恐障碍的患者共70例,分为中医药联合组(试验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运用安神定惊汤随证加减联合中医心理治疗,西药组予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来士普),10mg-20mg,每日早饭后服用一次。观察期设28天。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作为病情监测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分别对中医药联合治疗组和西药组的疗效进行动态监测,比较二者的差异。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的测定,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判定结果比较:治疗28天后:中医综合治疗组总有效例数为31例,总有效率达92.36%;西药对照组总有效例数30例,总有效率91.27%;以上结果说明:两组经1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都较高,病情改善程度也基本接近,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HAMA总分比较:两组在第7天末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4、28天末无显着差异(P>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第7、14、28天末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后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8天末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说明治疗组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14天后疗效相当。用药后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来士普)和以安神定惊法为治法的中药辨证施治与中医心理疗法综合治疗惊恐障碍,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认为二者均有疗效,且中药联合心理疗法治疗组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因此认为中医综合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符合新的医学模式即社会-生物-心理的治疗模式,故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费春华,卞慧莲,张平,李颖,周德云,张敏,杜昊[9](2013)在《惊恐障碍误诊62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惊恐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在诊治过程中的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2年6月我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接诊的62例惊恐障碍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首诊因胸闷、心慌、头晕或恶心等表现误诊为冠心病29例,脑供血不足12例,高血压7例,胃肠神经症7例,颈性眩晕4例,哮喘2例,癔病1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均确诊为惊恐障碍,予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抗焦虑治疗,60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偶有发作,但能完全自我控制。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多首诊于多在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误诊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并治疗。

李家磊,姜荣环,马弘,于欣,党卫民,白文佩,刘梅颜,魏镜,何燕玲[10](2013)在《北京部分综合医院门诊就诊者焦虑障碍的现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北京部分综合医院门诊就诊者焦虑障碍的现况。方法以医院为基础进行横断面调查,选取三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心血管科、消化科、神经科和妇科门诊为研究点,以指定调查日内年龄≥18岁、意识清楚、能独立回答问题并知情同意的就诊者为调查对象,顺序纳入。患者完成一般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自评筛查;就诊科室医生在不了解筛查结果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诊疗;精神科医师对HADS≥8分的筛查阳性者进行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的诊断性评估。对于已知情同意并完成筛查,但是拒绝精神科医生诊断性检查的就诊者按失访处理。结果实际完成调查的就诊者共2 074例。经失访校正后的焦虑障碍现患率为7.6%(157/2 074),男性为6.5%(43/661),女性为8.1%(114/1 39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为2.8%(59/2 074),场所恐惧症为1.7%(35/2 074),特定恐怖症为1.4%(29/2 074),惊恐障碍为1.1%(23/2 074),社交恐惧症为1.1%(23/2 074),强迫障碍0.6%(12/2 074),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为0.6%(12/2 074;87.3%(137/157)的就诊者只患有一种焦虑障碍。经失访校正后的终身患病率为8.7%(180/2 074),男性为7.6%(50/661),女性为9.3%(130/1 399),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为2.8%(59/2 074),场所恐惧症为2.2%(45/2 074),惊恐障碍为2.1%(43/2 074),特定恐怖症为1.4%(29/2 074),社交恐惧症为1.1%(23/2 074),强迫障碍0.6%(12/2 074),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0.6%(12/2 074);84.4%(152/180)的焦虑障碍患者只患有一种焦虑障碍。结论焦虑障碍是三级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常见问题,男女患病率间无明显差异,且以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居多,大多数患者只患有一种焦虑障碍。

二、70例惊恐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0例惊恐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RV特征的焦虑症情志对脏腑气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English Abbreviations)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广泛性焦虑的文献研究
        1.1 广泛性焦虑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1.2 广泛性焦虑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2 惊恐障碍的文献研究
        2.1 惊恐障碍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2.2 惊恐障碍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3 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文献研究
        3.1 心率变异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3.2 心率变异的分析方法
        3.3 心率变异在广泛性焦虑中的研究概况
        3.4 心率变异在惊恐障碍中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心率变异性测试指标结果
        1.1 频域分析结果
        1.2 时域分析结果
    2 中医《五志测量问卷》结果
    3 焦虑症中医脏腑症状分类表结果
第四章 分析讨论
    1 情志与脏腑气机的相关性和焦虑症情志
        1.1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
        1.2 情志与气机的关系
        1.3 焦虑症情志特点
    2 焦虑症情志影响机体的生理学机制
        2.1 焦虑症情志对自主神经的影响
        2.2 焦虑症情志影响脏腑气机的生理学机制
    3 焦虑症情志影响脏腑气机的中医机制
        3.1 从整体观念探究焦虑症情志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3.2 从阴阳学说探究焦虑症情志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3.3 从五行学说探究焦虑症情志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工具与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不同性别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差异性比较
    3 不同年龄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差异性比较
    4 不同文化程度住院患者间焦虑抑郁状况的比较
    5 不同婚姻状况患者焦虑抑郁差异性比较
    6 不同家庭关系患者间焦虑抑郁差异性比较
    7 不同经济状况患者间焦虑抑郁差异性比较
    8 有无家族史患者间焦虑抑郁差异性比较
    9 近期有无负性生活事件组间焦虑抑郁差异性比较
    10 各临床科室住院患者中焦虑患病情况
    11 各临床科室中住院患者抑郁患病情况
    12 SAS/SDS与HAMA/HAMD两种量表间一致性研究
    13 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3)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焦虑障碍
    1.2 失眠症
    1.3 焦虑障碍患者的失眠
    1.4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睡眠特征
    1.5 失眠及焦虑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1.6 以往睡眠的客观测量工具
        1.6.1 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mphy,PSG)
        1.6.2 体动记录仪(Actigraphy)
    1.7 心肺耦合分析技术(Cardiopulmonary Coupling Analysis,CPC)
        1.7.1 介绍及原理
        1.7.2 应用
        1.7.3 结果分析
    1.8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第二章 方法
    2.1 被试
    2.2 临床评估量表
        2.2.1 一般人口学情况调查表
        2.2.2 临床特征资料
        2.2.3 临床焦虑量表
        2.2.4 睡眠相关量表
        2.2.5 生活事件量表
        2.2.6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2.2.7 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
        2.2.8 APGAR家庭功能问卷
        2.2.9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3 CPC数据收集
    2.4 研究流程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资料
        3.1.1 焦虑障碍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
        3.1.3 焦虑障碍患者的就诊路径
    3.2 焦虑障碍患者的主观睡眠
        3.2.1 焦虑障碍患者失眠的发生率
        3.2.2 焦虑障碍患者的主观睡眠问题
        3.2.3 焦虑障碍失眠的相关因素分析
    3.3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客观睡眠
        3.3.1 客观评估样本收集
        3.3.2 GAD服药组、GAD未服药组和健康对照的人口学与PSQI比较
        3.3.3 GAD服药组、GAD未服药组和健康对照的CPC睡眠分析对比
        3.3.4 GA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CPC分析频谱对照图
第四章 讨论
    4.1 焦虑障碍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资料
    4.2 焦虑障碍患者中睡眠问题的发生率
    4.3 焦虑障碍患者的就诊路径分析
    4.4 焦虑障碍患者的主观睡眠问题
    4.5 焦虑障碍患者失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6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客观睡眠
    4.7 研究的创新点
    4.8 研究的局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文章

(4)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焦虑障碍简介
        1.1.2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3 焦虑障碍的治疗现状
        1.1.4 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测量方法
        1.1.5 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1.1.6 当前焦虑障碍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1.1 研究假设
        2.1.2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
    2.4 研究工具
        2.4.1 人口学及临床特征资料问卷
        2.4.2 其余主要量表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伦理学的考虑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心理咨询门诊焦虑障碍患者总体药物依从性
    3.2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3.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3.2.2 临床特征资料分析
        3.2.3 处方药物及服药行为相关资料分析
    3.3 调查对象对抗焦虑药物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分析
    3.4 调查对象总体服药信念分析
    3.5 调查对象服药依从情况分析
    3.6 调查对象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6.1 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2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3 不同治疗特征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4 严重程度、疗效及副反应不同的患者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5 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不同的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6 健康状况调查表得分不同的患者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7 不同特质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8 “认知”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9 “医患互动”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10 家庭社会支持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7 自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3.8 各有效因素与服药依从性之间关系的二元logistic回归
第四章 讨论
    4.1 专科医院咨询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概况
    4.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4.2.1 人口学特征信息
        4.2.2 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相关信息
        4.2.3 “对药物治疗的认识”及“总体服药信念”相关信息
    4.3 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4.3.1 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2 不同临床及治疗特征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3 疾病严重性、疗效及副反应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4 经历不同生活事件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5 生存质量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6 不同人格特质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7 “认知”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8 “医患互动”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9 家庭社会支持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4 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预测因素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研究启示及建议
        5.4.1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5.4.2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惊恐障碍确诊前的疾病负担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确诊前的疾病负担
    2.2 确诊前就诊科室分布
    2.3 确诊前辅助检查情况
    2.4 确诊前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经济花费比较
    2.5确诊前疾病负担与惊恐障碍严重程度及焦虑抑郁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6)惊恐障碍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2.2. 1 成立小组
        1.2.2. 2 制定PD临床路径表
        1.2.2. 3 实施
        1.2.2. 4 追溯和完善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有效率和痊愈率
        1.3.2 PASS
        1.3.3 HAMA
        1.3.4 HAMD
        1.3.5 患者满意度
        1.3.6 医护人员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痊愈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PASS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HAMA评分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HAMD评分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和费用的比较
    2.6 两组患者对诊疗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2.7 医护人员对实施PD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PD适合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护理
    3.2 医护人员满意度分析及本研究存在不足

(7)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对惊恐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惊恐障碍的概述
        1.1.1 临床表现
        1.1.2 诊断标准
    1.2 惊恐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1.2.1 遗传因素
        1.2.2 生物化学因素
        1.2.3 人格特质
        1.2.4 认知因素
        1.2.5 社会环境因素
    1.3 惊恐障碍的治疗
        1.3.1 惊恐障碍的临床药物治疗
        1.3.2 惊恐障碍的心理治疗
    1.4 国内外对团体心理治疗的研究
        1.4.1 国内外团体心理治疗的应用研究
        1.4.2 团体心理治疗的作用及问题
    1.5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1.5.1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现状
        1.5.2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研究
        1.5.3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优势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2.1 问题的提出
        2.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2.1.2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2.2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及治疗师
    3.3 研究工具
        3.3.1 一般情况表
        3.3.2 焦虑自评量表(SAS)
        3.3.3 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
        3.3.4 抑郁自评量表(SDS)
        3.3.5 儿童期虐待量表(CTQ-SF)
        3.3.6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3.3.7 快感缺失量表(SHAPS)
        3.3.8 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DSS)
        3.3.9 惊恐障碍相关症状量表(PASS)
        3.3.10 数据统计工具
    3.4 评估与测量
    3.5 治疗过程
        3.5.1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
        3.5.2 个体认知行为治疗组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
    4.2 治疗结果分析
        4.2.1 疗效评价
        4.2.2 量表分析
        4.2.3 相关分析
        4.2.4 质的评估
第五章 讨论
    5.1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
    5.2 个体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
    5.3 对照组
    5.4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和个体认知行为疗法的比较讨论
        5.4.1 量表间的差异
        5.4.2 治疗方式的差异
        5.4.3 治疗次数的安排
        5.4.4 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启发
    5.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5.1 研究结论
        5.5.2 研究不足
        5.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8)安神定惊法联合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惊恐障碍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
        1.1.2 病因
        1.1.3 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惊恐障碍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及选择标准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入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2.3.1 观察指标
        2.3.2 评定方法
        2.3.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研究结果
        2.4.1 一般资料
        2.4.2 两组临床疗效判定结果比较
        2.4.3 两组脱落率
        2.4.4 HAMA量表评分变化比较
        2.4.5 治疗前后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比较
        2.4.6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安全性指标比较
        2.4.7 结论
    2.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二:副反应量表TESS量表
    附录三:副反应量表评分标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惊恐障碍误诊6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及统计方法
    1.3 临床表现
    1.4误诊情况
    1.5 就诊情况
    1.6 确诊及治疗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及机制
    2.2 临床特点
    2.3 误诊原因分析
        2.3.1 医疗因素:
        2.3.2 患者因素:
    2.4 防范误诊措施
        2.4.1 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2.4.2 加强社会对本病知识的普及:

四、70例惊恐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RV特征的焦虑症情志对脏腑气机影响的研究[D]. 张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于康磊. 青岛大学, 2019(02)
  • [3]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的主客观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赵文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D]. 杨旭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惊恐障碍确诊前的疾病负担调查分析[J]. 邹志礼,黄雨兰,汪瑾宇,何影,闵文蛟,徐理,陈旭,王婧,周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03)
  • [6]惊恐障碍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J]. 张娜,徐美英,沈鑫华,张建国,李伟,蒋娟芬,钱国英,陈海勤,杨剑虹,杨胜良,陈静. 护理与康复, 2016(10)
  • [7]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对惊恐障碍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D]. 何爱兰. 东南大学, 2015(08)
  • [8]安神定惊法联合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观察[D]. 魏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惊恐障碍误诊62例分析[J]. 费春华,卞慧莲,张平,李颖,周德云,张敏,杜昊. 临床误诊误治, 2013(12)
  • [10]北京部分综合医院门诊就诊者焦虑障碍的现况调查[J]. 李家磊,姜荣环,马弘,于欣,党卫民,白文佩,刘梅颜,魏镜,何燕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13(13)

标签:;  ;  ;  ;  ;  

70例惊恐障碍患者医疗费用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