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固定装置,尤其是一种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包括用于与第一骨块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体以及用于与第二骨块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体,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第二固定连接体间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连接,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能使得第一固定连接体、第二固定连接体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且在第一固定连接体、第二固定连接体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时,能使得第一骨块与第二骨块相对应的端部保持相互紧靠状态。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能有效实现复位固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与第一骨块(3)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体(1)以及用于与第二骨块(4)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体(2),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间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连接,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能使得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且在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时,能使得第一骨块(3)与第二骨块(4)相对应的端部保持相互紧靠状态。
设计方案
1.一种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与第一骨块(3)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体(1)以及用于与第二骨块(4)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体(2),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间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连接,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能使得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且在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时,能使得第一骨块(3)与第二骨块(4)相对应的端部保持相互紧靠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接牵拉锁定机构包括牵拉连接体(8)以及设置于所述牵拉连接体(8)下表面的牵拉锁定齿(14),所述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连接,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能伸入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且牵拉连接体(8)的牵拉锁定齿(14)能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的固定连接齿(16)啮合;
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能沿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体(2)的长度方向运动,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运动后,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能逐渐相互紧靠,且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时,通过连接体锁紧机构能将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锁定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接体锁紧机构包括锁紧螺栓(6),所述锁紧螺栓(6)穿过第二固定连接体(2)上的锁紧螺栓孔(24)后能与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接触,以能将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锁定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在牵拉连接体(8)的侧边还设置沿所述牵拉连接体(8)长度方向分布的牵拉连接齿(13);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上设置能与牵拉连接齿(13)啮合的牵拉转动杆(9),所述牵拉转动杆(9)能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转动,且牵拉转动杆(9)转动时,牵拉连接体(8)通过牵拉连接齿(13)与牵拉转动杆(9)配合能使得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牵拉转动杆(9)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采用可分离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在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设置牵拉连接孔(12),在第一固定连接体(1)内设置允许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嵌置的牵拉连接体定位孔(21),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嵌置在牵拉连接体定位孔(21)内时,牵拉连接孔(12)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上的连接体锁定孔(11)对准且连通,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通过穿过连接体锁定孔(11)以及牵拉连接孔(12)的牵拉连接固定体(7)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牵拉连接固定体(7)包括牵拉连接固定套(19)以及能嵌置于所述牵拉连接固定套(19)内的牵拉连接固定杆(22),在所述牵拉连接固定套(19)的端部设置固定套端板(20),在牵拉连接固定杆(22)的端部设置连接固定杆端板(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通过连接体螺栓(5)能分别与第一骨块(3)、第二骨块(4)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1)内设置与连接体螺栓(5)适配的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0),在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0)内设置第一台阶(18)。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设置与连接体螺栓(5)适配的第二固定连接体孔(15),在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体孔(15)内设置第二台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固定装置,尤其是一种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建筑事故等现场,伤者容易出现四肢骨折以及其他部位的骨折损伤。在急诊救治现场以及医院中,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有效固定,同时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减轻患者病痛以及有利于患者康复。
现有的骨折复位大多采用人工手法实现复位工作,但采用人工手法复位时,对医务人员的体力和持久力要求太高,并且容易出现复位不精确的现象,造成二次损伤以及后期的畸形愈合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其结构紧凑,能有效实现复位固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平面骨折、平面关节脱开复位用内固定装置,包括用于与第一骨块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体以及用于与第二骨块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体,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第二固定连接体间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连接,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能使得第一固定连接体、第二固定连接体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且在第一固定连接体、第二固定连接体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时,能使得第一骨块与第二骨块相对应的端部保持相互紧靠状态。
所述连接牵拉锁定机构包括牵拉连接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牵拉连接体下表面的牵拉锁定齿,所述牵拉连接体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连接体连接,牵拉连接体的第二端能伸入第二固定连接体内,且牵拉连接体的牵拉锁定齿能与第二固定连接体内的固定连接齿啮合;
牵拉连接体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内能沿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体的长度方向运动,牵拉连接体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内运动后,第一固定连接体、第二固定连接体相对应的端部能逐渐相互紧靠,且第一固定连接体、第二固定连接体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时,通过连接体锁紧机构能将牵拉连接体的第二端锁定在第二固定连接体内。
所述连接体锁紧机构包括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穿过第二固定连接体上的锁紧螺栓孔后能与牵拉连接体的第二端接触,以能将牵拉连接体的第二端锁定在第二固定连接体内。
在牵拉连接体的侧边还设置沿所述牵拉连接体长度方向分布的牵拉连接齿;在第二固定连接体上设置能与牵拉连接齿啮合的牵拉转动杆,所述牵拉转动杆能在第二固定连接体内转动,且牵拉转动杆转动时,牵拉连接体通过牵拉连接齿与牵拉转动杆配合能使得牵拉连接体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内运动。
所述牵拉转动杆与第二固定连接体采用可分离连接。
在牵拉连接体的第一端设置牵拉连接孔,在第一固定连接体内设置允许牵拉连接体的第一端嵌置的牵拉连接体定位孔,牵拉连接体的第一端嵌置在牵拉连接体定位孔内时,牵拉连接孔与第一固定连接体上的连接体锁定孔对准且连通,牵拉连接体的第一端通过穿过连接体锁定孔以及牵拉连接孔的牵拉连接固定体与第一固定连接体固定连接。
所述牵拉连接固定体包括牵拉连接固定套以及能嵌置于所述牵拉连接固定套内的牵拉连接固定杆,在所述牵拉连接固定套的端部设置固定套端板,在牵拉连接固定杆的端部设置连接固定杆端板。
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第二固定连接体通过连接体螺栓能分别与第一骨块、第二骨块固定。
在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内设置与连接体螺栓适配的第一固定连接体孔,在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孔内设置第一台阶。
在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体内设置与连接体螺栓适配的第二固定连接体孔,在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体孔内设置第二台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第一固定连接体能与第一骨块固定,通过第二固定连接体能与第二骨块固定,第一固定连接体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与第二固定连接体连接配合,当第一固定连接体能向第二固定连接体靠近时,能使得第一骨块向靠近第二骨块的方向运动,第一骨块与骨块紧靠时,利用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能保持第一骨块与第二骨块之间的连接状态,从而能有效实现复位固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固定连接体以及第二固定连接体使得第一骨块与第二骨块相互紧靠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牵拉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体螺栓与第一固定连接体配合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牵拉连接体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体螺栓与第二固定连接体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固定连接体、2-第二固定连接体、3-第一骨块、4-第二骨块、5-连接体螺栓、6-锁紧螺栓、7-牵拉连接固定体、8-牵拉连接体、9-牵拉转动杆、10-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1-连接体锁定孔、12-牵拉连接孔、13-牵拉连接齿、14-牵拉锁定齿、15-第二固定连接体孔、16-固定连接齿、17-牵拉转动杆孔、18-第一台阶、19-牵拉连接固定套、20-固定套端板、21-牵拉连接体定位孔、22-牵拉连接固定杆、23-连接固定杆端板、24-锁紧螺栓孔以及25-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了能有效实现复位固定,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与第一骨块3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体1以及用于与第二骨块4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体2,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间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连接,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能使得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且在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时,能使得第一骨块3与第二骨块4相对应的端部保持相互紧靠状态。
具体地,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以及连接牵拉锁定机构均需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如钢板,具体材料的类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第一骨块3、第二骨块4为脱开待复位的两个骨块,或者骨折后形成两个具有间隙的骨块。第一固定连接体1与第一骨块3固定,第二固定连接体2与第二骨块4固定,第一固定连接体1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连接,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能使得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之间逐渐相互邻近,第一固定连接体1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间相互邻近时,能使得第一骨块3、第二骨块4间相互靠近,且当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对应相邻的端部相互紧靠时,第一骨块3、第二骨块4间相互邻近的端部也相互紧靠,且通过连接牵拉锁定机构能保持第一骨块3、第二骨块4间相互邻近端部的相互紧靠状态,从而实现骨折块的相互靠近,脱开的两个骨块的复位。
如图4、图7和图9所示,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通过连接体螺栓5能分别与第一骨块3、第二骨块4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1内设置与连接体螺栓5适配的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0,在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0内设置第一台阶18。其中,在第一固定连接体1上设置两个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0,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0贯通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0位于相对远离第二固定连接体2的一端。连接体螺栓5能嵌置在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0内,当连接体螺栓5与第一骨块3固定时,能实现第一固定连接体1与第一骨块3的固定。利用第一台阶18能对连接体螺栓5进行限位,连接体螺栓5与第一台阶18接触时,能提高第一固定连接体1与第一骨块3之间的固定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具体实施时,第一固定连接体孔10可以采用锥形孔,以满足连接体螺栓5与第一骨块3间的不同连接角度需要。
在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设置与连接体螺栓5适配的第二固定连接体孔15,在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体孔15内设置第二台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固定连接体孔15贯通第二固定连接体2,第二固定连接体孔15位于第二固定连接体相对远离第一固定连接体1的端部。连接螺栓5能置于第二固定连接孔15内,当位于第二固定连接体孔15内的连接体螺栓5与第二骨块4固定时,能实现第二固定连接体1与第二骨块4的固定。具体实施时,第二固定连接体孔15可以采用锥形孔,以满足连接体螺栓5与第二骨块4间的不同连接角度需要。第二骨块连接体2的第二固定连接体孔、第二台阶与连接螺栓5以及第二骨块4配合的过程均可以参考上述第一固定连接体1与第一骨块3的配合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5、图6和图8所示,所述连接牵拉锁定机构包括牵拉连接体8以及设置于所述牵拉连接体8下表面的牵拉锁定齿14,所述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连接,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能伸入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且牵拉连接体8的牵拉锁定齿14能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的固定连接齿16啮合;
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能沿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体2的长度方向运动,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运动后,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能逐渐相互紧靠,且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对应的端部相互紧靠时,通过连接体锁紧机构能将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锁定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以及牵拉连接体8均呈长条状。在牵拉连接体8的下表面设置牵拉锁定齿14,所述牵拉锁定齿14沿牵拉连接体8的长度分布,牵拉锁定齿14的长度小于牵拉连接体8的长度。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连接,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能伸入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的腔体25内,且牵拉连接体8的牵拉锁定齿14能与固定连接齿16啮合。当牵拉锁定齿14与固定连接齿16啮合时,不会影响第一固定连接体1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对应相邻端部的相互紧靠,且利用牵拉锁定齿14与固定连接齿16配合,能避免第一固定连接体1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相互紧靠的端部在非受迫情况下的分离,从而能提高第一骨块3与第二骨块4紧靠后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具体实施时,通过连接体锁紧机构能将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锁定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此时,牵拉锁定齿14与固定连接齿16保持啮合状态,进一步提高第一骨块3与第二骨块4紧靠后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一般地,当第一骨块3与第二骨块4间对应邻近的端部位紧靠时,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依然能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运动,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运动时,能使得第一固定连接体1邻近第二固定连接体2的端部能逐步靠近第二固定连接体2,直至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对应邻近的端部相互紧靠为止。通过连接体锁紧机构将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锁定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后,也能确保第一固定连接体1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之间紧靠状态的稳定性与稳定性。
如图1、图2、图3和图9所示,所述连接体锁紧机构包括锁紧螺栓6,所述锁紧螺栓6穿过第二固定连接体2上的锁紧螺栓孔24后能与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接触,以能将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锁定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上锁定螺栓孔24,所述锁定螺栓孔24与腔体25连通,锁定螺栓孔24与锁紧螺栓6适配,锁定螺栓6与牵拉连接体8位于腔体25内的第二端接触,从而利用锁定螺栓6能将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锁定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此时,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保持固定。
进一步地,在牵拉连接体8的侧边还设置沿所述牵拉连接体8长度方向分布的牵拉连接齿13;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上设置能与牵拉连接齿13啮合的牵拉转动杆9,所述牵拉转动杆9能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转动,且牵拉转动杆9转动时,牵拉连接体8通过牵拉连接齿13与牵拉转动杆9配合能使得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运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牵拉连接齿13位于牵拉连接体8的侧边,一般地,牵拉转动杆9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以及牵拉连接体8的长度方向垂直。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上设置牵拉转动杆孔17,牵拉转动杆9通过牵拉转动杆孔17能伸入腔体25内。牵拉转动杆9能与牵拉连接齿13啮合,当使得牵拉转动杆9转动时,能使得牵拉连接体8的第二端在第二固定连接体2内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固定连接体1对应邻近第二固定连接体2的端部能逐渐靠近第二固定连接体2。此外,所述牵拉转动杆9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采用可分离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中,当通过牵拉转动杆9与牵拉连接齿13配合使得第一固定连接体1、第二固定连接体2对应相邻的端部紧靠时,牵拉转动杆9与第二固定连接体2分离,不会影响后续的使用。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在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设置牵拉连接孔12,在第一固定连接体1内设置允许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嵌置的牵拉连接体定位孔21,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嵌置在牵拉连接体定位孔21内时,牵拉连接孔12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上的连接体锁定孔11对准且连通,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通过穿过连接体锁定孔11以及牵拉连接孔12的牵拉连接固定体7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牵拉连接孔12贯通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能嵌置牵拉连接体定位孔21内,牵拉连接体定位孔21位于第一固定连接体1邻近第二固定连接体2的端部内。连接锁定孔11贯通第一固定连接体1,从而当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嵌置在牵拉连接体定位孔21内时,牵拉连接孔12能与连接体锁定孔11对准且连通,从而利用牵拉连接固定体7能将牵拉连接体8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间有效连接,即牵拉连接体8的第一端通过牵拉连接固定体7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连接后,通过牵拉连接体8能拉动第一固定连接体1向靠近第二固定连接体2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牵拉连接固定体7包括牵拉连接固定套19以及能嵌置于所述牵拉连接固定套19内的牵拉连接固定杆22,在所述牵拉连接固定套19的端部设置固定套端板20,在牵拉连接固定杆22的端部设置连接固定杆端板2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套端板20的外径大于牵拉连接固定套19的的外径,连接固定杆端板23的外径大于牵拉连接固定杆22的外径,利用固定套端板20以及连接固定杆端板23能方便与连接体锁定孔11配合。具体实施时,通过牵拉连接固定套19与牵拉连接固定杆22连接配合时,能提高牵拉连接体8与第一固定连接体1间连接配合时装配的便捷性。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1600.6
申请日:2019-03-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826924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A61B17/68
专利分类号:A61B17/68;A61B17/88
范畴分类:申请人:无锡市人民医院
第一申请人:无锡市人民医院
申请人地址: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清扬路299号
发明人:周一逸;刘仪;冯德宏;袁鹏
第一发明人:周一逸
当前权利人:无锡市人民医院
代理人:张涛
代理机构:32369
代理机构编号:无锡永乐唯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